这是一个无所不“微”的年代,2011年初网络兴起“微博打拐”,立时全民参与;而后,记者邓飞等500位媒体人发起“免费午餐”活动,随后成为最火暴的网络公益行为。借助微博等平台,“微公益”已经成为现代人参与公益的新形式。
“一加一等于不再孤单”
“衣加衣等于爱,一加一等于不再孤单。”2011年冬天,腾讯网和西部某报社联合发起“衣加衣”项目,这一活动原本只是想给甘肃部分地区的孩子捐赠冬衣,但令发起者不曾料到的是,“衣加衣”迅速在中国引发反响。在大批普通市民的参与下,“衣加衣”发酵成为一起全国性的大型公益行动。
依托20多个捐献点,大量过冬衣物发往新疆、云南、甘肃等多个贫困地区。对于许多地处偏远的孩子们来说,这个冬天不再那么寒冷,他们感受到了无数城市人的祝福。
职业媒体人邓飞(中)是“免费午餐”发起者
除了“衣加衣”以外,类似的公益活动还有“免费午餐”、“大爱清尘”、“给孩子加个菜”……这些民间公益活动都有一个温情的名字,2011年里,“微公益”受到了亿万网民的热情追捧。
2011年7月中旬,由《凤凰周刊》记者邓飞等媒体人发起、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支持的公益项目“免费午餐”,正式在淘宝商城开通了公益店。网友只要在线拍下并支付一个标价为3元的虚拟商品,就可以为中国贫困山区的学童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仅仅30个小时,就有9712份午餐被拍出。
自此,“免费午餐”活动一发而不可收拾,活动扩展至中国多个省市,筹款近1700万元,60多所中小学从中受益。
在传播成本低廉、开放交互的网络时代,互联网开始褪去技术冰冷的面具,以“爱”之名迅速担负起公益信使的角色,成为一支真正由公众主宰的网络公益力量。
于建嵘“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傅蔚冈捐款给药家鑫案受害人张妙家人、邓飞“免费午餐”捐助,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且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网友的每一次转发,每一次关注,都为慈善活动注入了更多的民间爱心。
透明中的公益操作
公益离我们的生活究竟有多远?微公益让人豁然明了:其实就在身边。
在中国,新浪微博是国内微博的“主阵地”,大批学者、媒体人、社会名流、明星都开通了微博。微博的受关注度,以及传播速度的迅猛,使它成为公益事业最好的传播渠道。
广州微博红人梁树新在微博上发起了“铅笔换校舍”网上义拍。第一个网友拿巧克力换铅笔,第二个网友用电饭锅换巧克力,然后电饭锅又换成打印机。……最终筹款15.8元,换来了广西佛丁小学的新校舍。
事实上,微公益已经成了相当一部分城市中产和白领人士的时尚,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一些社会名流也不能抵挡诱惑。香港艺人梁咏琪就创造了这样的佳话,她在生日时发微博,号召网友转发一则捐赠倡议,只要被转发一次,她就捐1元到香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这个倡议3天内被转发7.5万次,她最后捐出了8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