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家吴欢曾如此评价范曾:“相交多年,深知此兄最不明白的道理,乃是‘谦虚’二字,最明白的道理,乃是‘自强’二字。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毁也罢,誉也罢,全在这四字上面。”
范曾
虽然背负着争议,但是,2011年底,画家范曾还是给中国主要媒体传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感动。伴随着画册《法乳传灯:范曾所绘法乳堂十八高僧》的推出,画家自叹从当年作画时的“一头黑发”变成了如今的“萧然一翁”。
32年弹指一挥间
长江入海口北岸,江北名城南通,1981年春,不惑之年的范曾回乡省亲,登临紫琅山,见南麓诸殿佛像皆毁,心中涌起一个念头:要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大德造像,以重兴广教寺。
“32年前,赵朴老、巨赞法师都还健在。”范曾回忆说,“当时,广教寺修复成功,寺庙的大雄宝殿需要重新布置。因为经过‘文化大革命’,所有的佛像都被破坏了。”
于是,他来到北京广济寺拜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并请益:“十八罗汉”都是印度人,可否从佛法来到东土后,对佛教中国化过程起过重要作用的一些人物中,选取18人来表现?赵朴初颔首赞赏,延请巨赞和净慧两位法师具体指导。
于是,中国佛教史上包括安世高、鸠摩罗什、玄奘、慧能、弘一在内的18位代表人物被郑重选出,由范曾为之造像。这“十八高僧”,从东晋一直到民国,八大宗派的创始者和代表人物几乎全部囊括,“同时也有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他们都是中国佛教界的精神楷模,是今天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时,非常值得高山仰止的大师。”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湛如说。
范曾很快进入迷狂般的创作状态。
邵盈午在《范曾画传》中对当时的情景做了如下描绘:“他夜以继日,恣性挥洒……然后,根据原作,在北京市工艺美术厂烧制成每块高2米、宽1.2米的瓷砖壁画。”
上世纪80年代,“十八高僧”画像曾经在中国美术馆展览。那时,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湛如还是小学生,去看了展览。
“后来,‘十八高僧’画像陈列在南通法乳堂,法乳堂就是报恩堂,佛教知恩报恩的思想,同样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湛如回忆说。
弹指一挥间,32年过去了。
每次光临南开大学,湛如都会到访范曾创办的东方艺术系展览馆。一进门,迎面便是范曾的两幅字“谁承千载,我将侍奉”。每次看到,湛如的内心都非常沉重。
“我想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担当精神。”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