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创刊号的彩色封面为土地改革中翻身农民的喜悦形象;封底为木刻,内容为重建的钢铁基地鞍钢。发刊词宣告:“正如《中国建设》的刊名表明,它将集中报道我国的重建和新的建设以及我国人民的生活的变化……它将用权威的文章、生动的特写、典型的图片、插图和表格来记录中国人民的生活,并将报道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
创刊号上发表了宋庆龄的文章《福利事业与世界和平》,还有其他知名人士的文章,如陈翰笙的《中国工业的新发展》、李德全的《人民的保健事业》、赵朴初的《城市的善后救济工作》、傅作义的《制止洪水为害》等。
杂志的推广与发行
宋庆龄十分重视杂志的推广与发行。首先,宋庆龄推举耿丽淑返回中国,专门从事推广与发行工作。其次,宋庆龄坚持主张走自己独立发行的路。当时,所有对外的刊物、书籍皆依靠国际书店,而宋庆龄坚持强调杂志的民间性与高效率,要求自己发行,以区别于官方渠道。第三,宋庆龄坚持亲自为杂志写文章,向知名人士约稿,并以林泰的名字向国外友人邮寄每期杂志,带头做推广发行工作。
1962年宋庆龄会见中国建设杂志编辑记者
自己发行的好处在于:一、与读者直接联系。针对读者来信,我们及时了解到读者的愿望与口味,帮助编辑调整采稿的方向与内容。二、我们对来信做到每信必复,而且规定回信不能超过两周。还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特殊的需要,如提供旅游信息、代购物品等,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三、使发行与推广更加深入。我们坚持自己负责发行工作,可以根据杂志的特点策划推广发行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推广活动。当时,全社上下都重视发行与推广工作,记得我们曾主动到各国际会议的会场去现场设摊,宣传推广我们的杂志。
事实证明,宋庆龄的决定是对的。《中国建设》的发行量在当时是最大的。那个年代,只有《中国建设》能够打入美国市场,在美国的书店、报摊上公开出售。当然,《中国建设》杂志的非官方性质很重要,这是宋庆龄特别强调的。
周恩来总理也多次对我们强调坚持非官方这个问题,告诫我们,一定要明确,《中国建设》是孙夫人出版的杂志,不是官方喉舌,不要唱高调,杂志一定要符合宋庆龄的语言与风格,政治性不要强。周总理还告诫我们:要内外有别,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要有区别。要有的放矢,考虑到国外读者的接受程度。要坚持自己的风格与特色,也就是宋庆龄的风格与特色。陈毅和廖承志也多次强调,要求我们报道新中国各方面真实的信息,陈毅曾给杂志题词“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让我们用事实来讲话。我们一直把这些指示作为杂志的指导方针。
宋庆龄对杂志的关心
记得早期中国福利会工作人员还不多的时候,宋庆龄经常到办公室来,跟大家聚一聚,在花园里一起喝喝咖啡、喝喝茶、聊聊天。她给我的印象是非常亲切,就像慈母一样。
宋庆龄对杂志的方方面面都很关注。她细心阅读每期杂志,及时把她的意见与想法告诉我们。她始终关心杂志的编辑方针并亲自撰写重要文章,前后共为杂志写了三十多篇文章,内容题材广泛。她的文章不但文字优美流畅,而且能做到深入浅出,文风非常好。
每期杂志我们都送给宋庆龄看,她看后会及时提出意见。
有一次,她提出批评,说杂志拖期太厉害。如果杂志不按期出版,到了美国就成了旧闻。她要求我们一定要解决新闻不新和拖期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因为杂志的生产过程很长。其中有些环节不是我们自己能控制的,如约稿、印刷、发行等。杂志出版后发到美国,路上就要走一个月。根据宋庆龄的指示与要求,我们积极整改,想了很多办法。
宋庆龄对杂志的另一个意见是印刷质量问题,责成我们要设法改进。
她有时把我们找去当面提意见,但大多数时间以信函表达她的意见与想法。很多时候,宋庆龄是通过金仲华来关心指导杂志社工作的。宋庆龄与金仲华很熟,也很信任他。金仲华也很关心杂志,他每次来北京开会,都会抽空到杂志社来,及时转达宋庆龄的意见。有时宋庆龄会直接给我写信,如1960年11月5日来信评述过去11期杂志的优点,及提出今后改进的意见。
“文革”中,宋庆龄对杂志受到“四人帮”的干扰十分痛心,在她给很多朋友的信中都谈到了此事。那时,杂志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偏离了既定方针。我也由于坚持正确路线,在“文革”一开始就受到冲击,被打倒并下放到农村长达8年之久。直到“文革”结束才得到平反。
转眼宋庆龄创办《中国建设》杂志已经60周年了。我庆幸能在宋庆龄的领导下工作,特别是曾参与了《中国建设》杂志的筹办与发展,亲聆她的教诲。“文革”后,我虽调离了杂志社,但作为一个“老中建”,我欣慰地看到杂志经过“拨乱反正”,终于又回到正确的路线上来,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宋庆龄生前的愿望。
现在,我从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的职位上退了下来,又义务参加了中国福利会和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的工作,为向世人弘扬宋庆龄精神发挥我的余热。宋庆龄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本文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副秘书长沈海平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