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特稿
中美关系:务实传统与共赢目标
2012-02-15 12:25 作者:文/刁大明

第三,中国周边局势矛盾凸显,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意图明显。与小布什政府“重中东、轻东亚”的外交布局不同,自2010年以来奥巴马政府显然摆出了插手亚洲事务的态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里,受伤的美国认为,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正在或已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地区大国,东亚地区渐渐进入中国的势力范围。美国一旦彻底失去东亚,甚至失去亚洲,就难以维系在世界舞台上的领导地位。于是,从2010年起通过“天安号”事件、“钓鱼岛”事件、“延坪岛炮击”事件强化了美日、美韩军事同盟;2011年又高调以太平洋国家身份出席东亚峰会,并插手中国与周边邻国之间的南海事务。与此同时,美国还高调推进“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TPP)”范围,试图扩展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地缘影响,与中国经济的周边影响力展开对抗。

 
图表:胡锦涛就中美关系提五点主张

第四,两岸关系初见曙光的同时,美台关系仍持续深化。2008年以来,随着岛内政治局势的变化,两岸关系缓和。国民党当局保持了与大陆积极接触、在众多领域开放合作的态势。随着ECFA的正式实施,两岸关系将不可逆转地向更为紧密的方向发展,即便是长期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人也在高层内着手酝酿妥善处理两岸关系的未来对策。两岸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密切交流所达成的合作成果,使两岸中国人更有信心尝试建立更为巩固的政治关系机制。与两岸关系的大幅度改善交织发展的是,美台关系呈现出深化态势。继2010年年初美国对台军售引发轩然大波后,2011年9月奥巴马政府再度批准新一轮对台军售。而在2012年台湾“大选”前夕,两党候选人本人或代表又先后出访美国,接触各界人士,希冀赢得美国支持。这一态势,突出反映了奥巴马政府重拾以台湾遏制中国大陆的“惯用伎俩”,也显露出台湾岛内希望在处理两岸关系时增加筹码的政治心态。

2012年的“选举时间”

2012年将是全球范围内的选举换届年,美国、法国、俄罗斯、墨西哥、中国台湾都将举行领导人的选举,中国大陆也将召开“十八大”,其中美国总统大选最为牵动世界眼球。虽然本次选举是在任总统谋求连任的保卫战而无法与2008年大选的热度相提并论,但从目前的选情看,其结果仍颇具悬念,足以左右美国未来4年的内政外交走向。在美国选举政治中,中国议题曾一度成为“热门话题”,特别是在90年代“最惠国待遇”争执不休之际。“9·11”事件之后,中国议题逐渐被反恐战争等议题取代,退出了美国选战舞台。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经济与就业成为美国政坛上下的第一要务,对中国议题的炒作再度抬头,甚至有“大行其道”之势。2010年中期选举就可以被视为是中国议题回归的关键标志,仅根据《纽约时报》在选战期间的报道,民主共和两党中就有29位主要候选人公开投放了专门指责中国、将美国经济的低迷归罪于中国的竞选广告,其中甚至不乏国会山的领袖人物。而就2012年大选目前的选情看,中国议题无疑将被再次炒作,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短期变数。

从短期的竞选政治上看,最有可能的影响是在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仍旧居高不下的前提下,中国议题充当煽动性极强的两党恶斗工具。共和党阵营可能借助中国议题施压奥巴马,抨击其对中国“过于软弱”而无力提升美国经济;民主党阵营则可能在中国议题上展示“肌肉”,以回应共和党人。换言之,面对低迷的经济和高居不下的失业率,两党候选人都可能针对进出口、债务、人民币汇率等议题攻击中国,以便转嫁个人的政治责任,指责对手,甚至在涉华议题上出现“沆瀣合流”态势。如果这种态势成为美国国内的政治气候,将极不利于两国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的稳步、健康发展。

从长期的选举结果上看,如果奥巴马连任成功,他将努力复苏美国经济,同时试图维持美国全球影响力。复苏经济需要与中国合作,所以在中美经贸关系上可能总体上更为积极,但在人民币汇率、TPP等问题上将持续强硬;在维持美国在亚太军事领导力方面,则有可能出现中美竞争加剧的前景。如果共和党人上台执政,情况可能将更为复杂。从历史经验看,共和党总统在中美关系中所发挥的积极意义更大。共和党人在经贸议题上可能相对宽松,但由于“茶党”的存在也可能在债务和人民币汇率议题上转向强硬。同时,由于共和党将在人权、台湾议题上的传统强势,不排除共和党当选后在一系列问题上挑战中国的可能性。

面对长期“同台搭戏”的现实,中国应当有勇气、也有责任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一席之地。对美国主角而言,中国或应冷静应对、见招拆招的同时,积极与其展开合作,强调双方更多的共同利益关切,强调非零和博弈的可能性;对其他国家角色而言,中国或应提升作为大国的担当、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积极融入多边机制与国际体系,进而为处理中美关系营造更大空间;对整个世界而言,中国或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在全球范围内经营好中美关系。面对合作与冲突交织的微妙互动成为未来中美关系常态的事实,中国应坚持中美关系“竞合”的主线,发展务实的中美关系,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自身发展。

作者为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上一页   1   2   3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