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特稿
中美关系:务实传统与共赢目标
2012-02-15 12:25 作者:文/刁大明

9·11事件后,在恐怖主义的威胁下,美国调整了对华关系,将中国定位为利益攸关方和建设性合作伙伴。此后10年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现实考虑开始奉行积极的对华政策,当年4月中美两国元首列席伦敦20国峰会期间确立了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2009年奥巴马访华期间,又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

中美关系在峰回路转之间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跨越。

客观讲,40年前的中美关系解冻,很大程度上出于大国之间博弈与制衡的考虑,这也为两国关系留下了深远的务实传统。在过去40年中,国际格局发生了剧烈震荡重组,冷战体系轰然终结,中美关系也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曲折发展,但两国之间的依存度反而呈现出长期激增的态势。新世纪以来的10年里,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美竞争的格局也经历着巨大的调整:与美国经济相对衰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并跃升为全球GDP第2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美两国关系步入了冷战以来最活跃、最重大、最深刻的历史性阶段。作为牵动全世界的关键双边关系,两国在经济、贸易、汇率、军事、安全、能源、资源、气候、环保、人文等多领域、多层次上同时呈现出的竞争与合作交替深化,可谓跌宕起伏。

 
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圆满落幕

2011年1月19日至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成功地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作为此访重要成果的“中美联合声明”将未来两国关系定调为“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启了中美关系“变中求进”的新阶段。事实上,正如中国驻美大使张业遂总结的那样,“互相尊重、互利共赢”可以全面概括了当前中美关系的时代要求。首先,两国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已非常密切。在金融危机之后的3年中,两国元首10次会晤,并经常通电话、通信,还建立了60多个对话磋商机制。其二,两国的经贸联系非常紧密。现在中美两国互为第2大贸易伙伴,2010年两国的贸易额达到3853亿美元,已达建交时的160倍。其三,两国的人员往来非常频繁。每年两国人员往来约300万人次,每周有110多次客运航班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其四,两国的合作领域非常广泛。两国不仅在一系列双边领域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而且在很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着有效的沟通与协调。

仍然存在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走过40载春秋的中美关系,虽然逐渐成长为“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成熟大国关系,但从中美两国政治交往的实践与未来看去,两国仍旧呈现出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格局,新老问题时常交替呈现,展现出中美关系发展本身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刺激了美国领导战略。自“二战”之后走上国际社会领导者地位以来,美国国内对“帝国兴衰”的思考始终不绝于耳,美国政府也尝试以不断的制度改良与人才革新来维持全方位领先的“帝国”,希望能够“霸权永续”。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这样一个在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上与美国迥异的国家实现了迅猛的经济飞跃。所谓“中国模式”的经验,虽充满争议却渐渐引发西方世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这一态势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更为凸显起来,构成了中美两国政治关系发展的大背景。

第二,中美经贸议题更为错综复杂,以人民币汇率议题首当其冲。众所周知,经贸关系始终是中美关系大局的“稳定器”与“压舱石”,但即便如此,其中的贸易逆差、汇率、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以及自主创新等问题仍是美国不断对中国提出种种要求的焦点与热点问题。随着美国国内各界对“贸易再平衡”问题的关注,中美经贸争议的焦点也转而聚焦在人民币汇率议题上,两国为此周旋不断,冲突不断。2003年,国会首先抛出人民币汇率议题,指责中国操纵汇率。随后,中美两国政府就人民币汇率议题展开了多次接触,中国政府也开始适度稳步推进汇率改革步伐。2010年9月,随着中期选举迫近,民主党治下的众议院悍然通过法案,就人民币汇率议题向中国施压,将经济复苏迟缓的责任嫁祸于中国。2011年10月,民主党主导国会参议院再次放行了人民币汇率法案。事实上,人民币汇率议题乃是中美经贸关系的命门:美国在从中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中充分获利的同时,还觊觎通过压制人民币汇率抑制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润空间与竞争力,进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此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等的监管博弈、环境能源的合作与竞争也持续升温。在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气候问题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为中美两国在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合奏共舞”创造了更多、更大的舞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