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在台北“新舞台”看大陆版《与妻书》
2012-01-13 19:08 作者:闫晓虹

于阳春三月的台北观看来自广东省话剧院演出的《与妻书》,是在一个并不十分专业却很有专业水准的“新舞台”剧场里。

窃以为,台湾观众的良好禀赋和素养绝对是世间首屈一指的。虽然离话剧开演前还有一些时间,但大家即已悄然落座,几乎没人迟到,中途也没人贸然离场,演出间歇更鲜有人交头接耳、聒噪不休。我注意到,许多女观众都是精心打扮而来的,她们仿佛是在赴一个华美绝伦的盛宴,但又装扮得体,绝不艳俗,更不喧宾夺主,而是不约而同地与周遭的环境氛围浑然一体相得益彰;那些年长些的妇女还会化个恰到好处的精致淡妆。这一切都显示着,台湾民众对文化艺术是何其推崇和尊重。

当大幕悄然开启时,100年前那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便开始艺术地呈现。舞台背景上,立有一本抽象的大“书”,它随着剧情的游走而一页页轻轻翻动,随之变幻跳跃的场景更让人如临其境——从福建闽侯里的淅沥雨巷,到日本富士山下的烂漫樱花,再到广州起义时的烽火硝烟⋯⋯由此,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25年短暂而丰富的人生,被浓缩提炼后渐次展开。

100年来,林觉民用血泪挥就的绝笔信《与妻书》在海峡两岸广为传诵,并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必读课文之一。尽管对《与妻书》早已耳熟能详,但台湾观众还是被深深带到了剧情中。

戏如人生

时光倒流,清晰如昨。1900年的某日,从福州三坊七巷中的杨桥路86号,走出一对行色匆匆的父子,这是养父林孝颖在送儿子林觉民去参加科举的第一次童生考试。父亲满脸洋溢的都是对这个聪慧少年的殷殷希望——学而优则仕。但他万没料到的是,这个年仅13岁的乳臭未干稚气未脱的孩子,竟敢在考卷上大笔一挥妄自写道“少年不望万户侯”7个大字,然后拂袖绝尘而去。

之后,林孝颖这个赫赫有名的全闽大学堂国文教师又绞尽脑汁,让林觉民去新式学堂受教育,仍期冀他日后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但这里铺天盖地的新思潮顿令林觉民耳目一新。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简直是如沐春风。终于,林觉民离那些腐朽没落的科举桎梏越来越远,二者最终成水火不容之势。

 
《与妻书》剧照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返乡,和出身名门的17岁的陈意映结为秦晋之好。虽然他们局促的卧室仅可旋身,但却留下了许多欢愉的记忆,这些日后都在林觉民的《与妻书》中有所提及——“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並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然而,新婚的喜悦也没有冲淡林觉民越来越浓的革命意识。同年,林觉民又心血来潮在家中创办小型女子学堂。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