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中国记者飞虎队的奇缘
2012-01-13 16:42 作者:本刊记者 张 洪

几经辗转,这本刊物到了张彦的手里。耿耿于怀了30多个春秋,直到这时,张彦才有了这些美国朋友的下落,历历往事如在目前,一时间,他百感交集。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天赐良机,当时在外文局工作的张彦被指派为《人民日报》首任驻美记者。抵达华盛顿的第一天,他万分惊喜地发现,一盆怒放的郁金香正在屋里等候着欢迎他。送花人就是贝尔和海曼以及他们的夫人。彩色的标签上,他们写道:“热烈地欢迎你,我们的老朋友!祝你在新的历史阶段里做出更大的贡献!”面对这盆极不寻常的鲜花,张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我多么希望马上就见到这些阔别已久的老朋友啊!可是,他们现在还远在几百公里外的纽约。”于是,张彦拿起电话先给他们报个到。谁知,海曼一听是他的声音,高兴得跳了起来。张彦说:“等我将来去纽约采访时再去看你们。”海曼说:“不行!我们已经等了35年!不能再等了!我们明天就来看你!”

果然第二天,他们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彼此没说一句话,只是用湿润的眼睛互相仔细地打量着。当时的情景,张彦感动至今,“35年的分离,瞬时化为乌有。”

到美后,因为工作需要,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老朋友便会邀请张彦住在自己家里。

“在贝尔家,一进门他就把房门的钥匙给我一套,说你随便自由进出,把我当家里人一样。”有一天张彦回来晚了,贝尔还兴师动众打电话到警察局和几大医院,到处查询。

“这种感情不是做出来的”,在美国的两年中,张彦说他很深地理解到“手足之情没有国界” 。

2004年,久病未愈的迪克付出巨大努力,与他90岁的妻子再度来到中国。同样90岁的马识途由成都飞来,已届耄耋之年的张彦和老伴从北京赶去,他们重聚在彼此友谊的发源地——昆明,时光一去60载,圆了一个共同的梦。告别时,马识途亲手将一个条幅送给迪克,上面是他为这次奇迹般的重聚所写的《七绝》:

三个老头重聚首,六十年后话沧桑。

二零零八犹期许,北京再会希勿忘。

在飞虎队员的影响下,他们的后人也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有的来华旅游,有的来华工作。海曼的后人更是对这段经历感动至深,他以这个故事为基础,用了10年的时间,写成了小说《战火中的友情》,后来还被改编成电影剧本。如今,当年的飞虎队员很多已相继辞世,他们当年播下的友谊种子却已经生根发芽,并延续到了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身上。



   上一页   1   2   3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