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中国记者飞虎队的奇缘
2012-01-13 16:42 作者:本刊记者 张 洪

对于年近九旬的张彦来说,这个冬天显得有些不同寻常。

一部以他为题材的纪录片先后在北京、香港等地的观摩会上放映,还将在中美两国主要电视台播出。这部名为《飞虎奇缘:一个中国记者和他的美国朋友们》的影片先后拍了十多年,记录了曾任《人民日报》驻美记者、《今日中国》杂志副总编辑的张彦和美国飞虎队员持续60多年的友情,赚足了眼泪和掌声。

战火中昆明相遇

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块移动硬盘、一根网线,这个冬天,71岁的陈德福往来于中国和美国之间,与外部世界保持着“亲密接触”。作为美国美中交流促进会会长,他一手制作的纪录片《飞虎奇缘》大获好评,让他的博客平添了很多点击量。

 
60年后迪克重访昆明,与张彦(左)、马识途(右)相聚在大观楼

198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北京记者向陈德福透露了中国记者张彦与美国飞虎队员的故事。

“张彦的经历强烈地吸引着我,我决定要拍他整个人的故事。”陈德福回忆说。

此后的14年中,他30多次往返于中美之间,跟踪采访张彦,搜集了大量珍贵史料,将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浓缩在这部电视纪录片中。

这是一部“需要准备好纸巾才能入场”的影片。

故事发生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期。当时,张彦就读于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几乎每周都能听到刺耳的防空警报声。

“昆明没有防空洞,它是一个平原地,拉了警报只能跑到远处郊区的树林躲一躲,其实真正轰炸起来是躲不了的。”张彦回忆说。

从日军入侵直到1943年,由于没有制空权,中国重庆承受了5000多架次的敌机扔下的1万多枚炸弹。

“当时美国和日本还没有宣战,美方不能派正式的空军来助战,就派遣了志愿大队。”也就是后来中国民众口口相传的飞虎队。

从大洋彼岸来的美国人,对神秘的东方极其着迷。他们会跑到小巷的四合院里和一家人合影,会跳上一辆在美国早已绝迹的黄包车,在昆明城里游逛,还会好奇地把抬着棺材的农民围住,向农民讨教木箱子的用途。

1944年,24岁的迪克·帕斯特从美国纽约来到了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小城昆明。这一年,迪克在这个当时人口不足10万人的城市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还从中国孩子那里学会了几句简单的汉语。也是这一年,迪克结识了一群中国朋友,其中就有比他小两岁的张彦。

当时,西南联大党支部书记是著名作家马识途,1944年初的一天,他在一家书店偶然遇见两名美国兵,一位叫迪克,一位叫莫里斯,从美国纽约来到昆明,是援华助战的飞虎队员。缘自美国记者斯诺1937年10月出版的游记《红星照耀中国》,两位美国士兵对中国充满了好奇,更对远在西北的中国红色政权充满了向往。

上图: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进步学生与美国飞虎队员联谊,成立了国际友谊工作小组,当时22岁的张彦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之一
 
         下图:国际友谊小组成员合影

为了帮助飞虎队员了解中国,马识途召集西南联大的进步学生和这些美国青年联谊,成立了一个国际友谊工作小组,当时22岁的张彦就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之一。

“从此以后,差不多每两个星期,我们相聚一次,人数不等。或在李储文主持的青年会学生服务处,或在大观楼公园的绿茵草地,甚至乘船在500里滇池上荡漾。包饺子吃中国菜,或者开美国罐头野餐,大家有说有笑,无拘无束。”张彦回忆说。“当时还是国民党统治,共产党还是地下的状况。但是有一个强大的解放区正在抗战,美国人并不知道,我们就把这些东西陆续介绍给他们。”

为了让更多的美国士兵听到来自中国解放区的声音,飞虎队的朋友请张彦和他的同学到他们的军营演讲,张彦很爽快地就答应下来。

“他们领着我们到他们的会议室去,几十个美国官兵已经坐好等候我们。当时还没有开讲,有一个美国军官拿着相机要给我们照相。”

青年会学生干事李储文比较有经验,以害羞为由谢绝了拍照。后来,国民党到联大追查演讲者,校方到处查询,所幸没有留下真名,最终不了了之。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