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近九旬的张彦来说,这个冬天显得有些不同寻常。
一部以他为题材的纪录片先后在北京、香港等地的观摩会上放映,还将在中美两国主要电视台播出。这部名为《飞虎奇缘:一个中国记者和他的美国朋友们》的影片先后拍了十多年,记录了曾任《人民日报》驻美记者、《今日中国》杂志副总编辑的张彦和美国飞虎队员持续60多年的友情,赚足了眼泪和掌声。
战火中昆明相遇
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块移动硬盘、一根网线,这个冬天,71岁的陈德福往来于中国和美国之间,与外部世界保持着“亲密接触”。作为美国美中交流促进会会长,他一手制作的纪录片《飞虎奇缘》大获好评,让他的博客平添了很多点击量。
60年后迪克重访昆明,与张彦(左)、马识途(右)相聚在大观楼
198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北京记者向陈德福透露了中国记者张彦与美国飞虎队员的故事。
“张彦的经历强烈地吸引着我,我决定要拍他整个人的故事。”陈德福回忆说。
此后的14年中,他30多次往返于中美之间,跟踪采访张彦,搜集了大量珍贵史料,将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浓缩在这部电视纪录片中。
这是一部“需要准备好纸巾才能入场”的影片。
故事发生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期。当时,张彦就读于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几乎每周都能听到刺耳的防空警报声。
“昆明没有防空洞,它是一个平原地,拉了警报只能跑到远处郊区的树林躲一躲,其实真正轰炸起来是躲不了的。”张彦回忆说。
从日军入侵直到1943年,由于没有制空权,中国重庆承受了5000多架次的敌机扔下的1万多枚炸弹。
“当时美国和日本还没有宣战,美方不能派正式的空军来助战,就派遣了志愿大队。”也就是后来中国民众口口相传的飞虎队。
从大洋彼岸来的美国人,对神秘的东方极其着迷。他们会跑到小巷的四合院里和一家人合影,会跳上一辆在美国早已绝迹的黄包车,在昆明城里游逛,还会好奇地把抬着棺材的农民围住,向农民讨教木箱子的用途。
1944年,24岁的迪克·帕斯特从美国纽约来到了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小城昆明。这一年,迪克在这个当时人口不足10万人的城市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还从中国孩子那里学会了几句简单的汉语。也是这一年,迪克结识了一群中国朋友,其中就有比他小两岁的张彦。
当时,西南联大党支部书记是著名作家马识途,1944年初的一天,他在一家书店偶然遇见两名美国兵,一位叫迪克,一位叫莫里斯,从美国纽约来到昆明,是援华助战的飞虎队员。缘自美国记者斯诺1937年10月出版的游记《红星照耀中国》,两位美国士兵对中国充满了好奇,更对远在西北的中国红色政权充满了向往。
上图: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进步学生与美国飞虎队员联谊,成立了国际友谊工作小组,当时22岁的张彦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之一
下图:国际友谊小组成员合影
为了帮助飞虎队员了解中国,马识途召集西南联大的进步学生和这些美国青年联谊,成立了一个国际友谊工作小组,当时22岁的张彦就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之一。
“从此以后,差不多每两个星期,我们相聚一次,人数不等。或在李储文主持的青年会学生服务处,或在大观楼公园的绿茵草地,甚至乘船在500里滇池上荡漾。包饺子吃中国菜,或者开美国罐头野餐,大家有说有笑,无拘无束。”张彦回忆说。“当时还是国民党统治,共产党还是地下的状况。但是有一个强大的解放区正在抗战,美国人并不知道,我们就把这些东西陆续介绍给他们。”
为了让更多的美国士兵听到来自中国解放区的声音,飞虎队的朋友请张彦和他的同学到他们的军营演讲,张彦很爽快地就答应下来。
“他们领着我们到他们的会议室去,几十个美国官兵已经坐好等候我们。当时还没有开讲,有一个美国军官拿着相机要给我们照相。”
青年会学生干事李储文比较有经验,以害羞为由谢绝了拍照。后来,国民党到联大追查演讲者,校方到处查询,所幸没有留下真名,最终不了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