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一个与中国远隔重洋的南美国度;利马,一个生活着200多万华侨华人的首都,时至今日,国人对这里是南美洲华人侨居最多、最早之地的事实,还知之甚少。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勤劳的中国人踏上了这片土地,生存发展、繁衍后代;从最初的广东人、福建人、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北方人,从生存打拼在餐饮业,到现在深入到秘鲁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书写了一段又一段华侨故事。
在秘鲁采访时,一个充满个性的北京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她就是鲍荔。
当一个普通的秘鲁老百姓
鲍荔从小生活在北京的文艺之家,东单三条和美术馆之间是她最常活动的范围,昔日的一众发小,如今都已经是北京文艺界的重量级人物。而鲍荔的人生轨迹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里的旧时伙伴大相径庭,远离故乡,她在南美洲建立了家庭和事业。
原籍北京的华人鲍荔在秘鲁家中
上世纪80年代末,一股出国热潮席卷全国。鲍荔正是在那股潮流刚开始流行时,渐渐产生了出国闯一闯的念头。高中毕业后,鲍荔经历了母亲的去世和家庭的变故,有些心灰意冷的她准备考取艺术院校,以圆了自己进入文艺界的梦想。“此前因为考虑到母亲的健康,我没有插队,而是被分配到同仁堂制药厂工作,”鲍荔说,“所以我经常有时间可以和大院里的一群青艺子弟凑在一起,自己排练话剧、练习朗诵,指导我们的都是当时的文艺大家。”同时,她也认识了一群来自秘鲁的画家朋友,其中一位就是她现在的先生。
原本充满着美好计划的未来,再次被打乱。已通过上海戏剧学院最后一轮考试的鲍荔,等待两个多月仍未收到录取通知书,最终她被告知自己的名额被当时一位高干子弟顶替。这无疑是个天大的打击。“弟弟接替了母亲在儿童艺术剧院的岗位,父亲在母亲去世不到一年又组成了新的家庭,一时间我觉得自己有些多余,留在国内似乎也没有前途可言,”鲍荔回忆说,“或许带着些赌气的成分,我决定出国。”
鲍荔的生活从不缺少戏剧性,那位来自秘鲁的画家突然提出了求婚,鲍荔答应了他。1988年的新年,鲍荔开始了在秘鲁的华侨生活。
闪婚之后,每天要面对的依然是普通家庭都要处理的柴米油盐。“90年代前的秘鲁,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正经受着恐怖主义的侵害,就算首都利马,都没有什么商场、娱乐场所,刚到秘鲁我又不会西班牙语,连买菜都要先生带着去。”但鲍荔并没有因为人生地不熟就将自己封闭起来,她主动和邻居接触,学做秘鲁菜,去西语学校上课,饮食、生活习惯和文化上的差异,她都逐一克服。抵秘一年后,儿子保罗出生。
在恐怖主义的阴影下熬过了两年的艰难时期,1992年,“光辉道路”组织者被藤森政府抓住,秘鲁经济在政府干预下社会环境和秩序迅速得到恢复。
1996年,大批华人、华商开始进驻秘鲁和当地市场,深受本地人喜爱的中国餐馆行业越来越红火,“一个朋友在出国之前,有意要把他的一个小‘Chifa’(秘鲁对中国餐馆的叫法,同音粤语“吃饭”)交由我管理,考虑到经济好转后,经营一家餐馆既可以让我生活更充实一点,还可以补贴家用。”鲍荔说。很快交接手续完毕,家庭主妇变身成为了“Chifa”老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