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开启“脱” 之路
2011年10月28日山西省召开的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袁纯清在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山西要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位于山西东南部的长治市郊区,大力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全力实施“三四四五”发展战略,依托煤、利用煤、超越煤,推动了经济大转型,实现了发展新突破。2011年,全区新建各类项目92个,总投资1300多亿元。其中,工业新型化项目51个,农业现代化项目18个,市域城镇化项目36个,城乡生态化项目4个。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项目6个,投资10~100亿元的项目7个,投资1~10亿元的项目20个。这些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可新增产值1500亿元,新增税收50亿元,为转型跨越注入了强大活力,为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2011年岁尾,我们走进长治郊区,探寻资源型地区的转型之路。
今日中国:长治多年来经济增长倚重于煤、焦、铁、电等重工业的发展,近年来无论是山西省还是长治市都提出转型跨越发展,请问郊区经济转型的途径是怎样的?
金所军:2010年,郊区一、二、三产比例为1.8:72.9:25.3。未来几年,我们的思路是要充分利用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这个大平台、大政策和大机遇,立足传统产业基础,准确定位发展思路,科学把握发展机遇,真正实现长治郊区转型跨越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加大新型钢铁和电力基地、新能源和新材料基地、现代农业和特色旅游基地“三大基地”建设力度;就是要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努力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上下功夫,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1000万吨钢生产规模,打造现代化“钢铁之都”,使全区装机容量达到8400MW,建成全国装机容量第一县(区);就是要在培育新兴产业上求突破,打造华北地区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就是要优先发展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和特色旅游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和三产服务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就是要紧紧围绕区委确定的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城乡统筹的引领区、生态文明的先导区“四区特色”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民现金收入“五个翻番”的目标,努力实现重大转型项目、政策创新、板块突破和破解发展难题等“四个先行先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比“十一五”翻两番;提前两年实现省委提出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万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万元目标。努力走出一条独具长治市郊区特色的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子,奋勇向全国百强县(区)冲刺。
故南锦绣坊
今日中国:长治发展农业面临着怎样困境,为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如此巨大,未来又将如何推进第一产业的发展?
金所军:郊区全区乡村人口11.8万,现有耕地16.18万亩,人均耕地只有1亩地多,而且地块分散,不能集中连片,加上地处城市近郊,境内工矿企业较多和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广大农民普遍轻视农业生产,现代农业发展不足。近年来,郊区依托区位优势,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倾力打造长治城市的“花园”、市民的“菜园”、宜商宜居的“家园”。并以此为目标,发展高、精、尖的现代农业以弥补劣势,规划实施了以蔬菜、畜牧、干鲜水果、苗木花卉以及农产品加工等5大主导产业为引领的“五大增收工程”,同时吸引外地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郊区。目前,投资8000万元的金鹿菌业项目、投资2780万元的中药材种植项目等农业龙头项目先后落户郊区,使全区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全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