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百亿票房:中国电影是怎样炼成的
2012-01-05 17:36 作者:文/王南

随后,叶大鹰拿着拷贝又去南方,和江苏省电影公司谈合作,想以28万元的价格卖出,对方认为是天价,只同意给8万元,谈判失败。

没想到,他走后3天,江苏省电影公司的经理得到消息,“北京地质礼堂在以52万元买断电影后的9天里赚了88万元”,觉得失去了一个商机,马上又给叶大鹰打电话,说同意合作,28万元买断首映权。此时叶大鹰也得知“9天里赚了88万元”,拒绝了江苏省电影公司的价格,提出“100万元,少一分也不卖”,最终江苏省电影公司以100万元购进。

虽然从8万涨到100万元,《红樱桃》还是在江苏省赚了钱,仅南京亚细亚影城一家就进账140万元。最后,这部投资1700万元的《红樱桃》在全国获得了6000多万元的票房。

贺岁档与武侠热

《红樱桃》的成功给中国电影市场打开了一扇门。

试水成功后,受香港地区贺岁片启发,高军开始与当时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老板张和平、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王珠一起联手打造贺岁档影片。

 
张艺谋在拍摄现场

1995年以前,国内所有电影院在春节期间不开门。“早则大年初三开业,迟则初五初六开业,做院线的人把春节的电影市场叫做‘灰色春节档’。”高军说。然而,1995年的《红番区》,打破了这个规则。《红番区》春节期间首演,中国内地狂收票房近1.1亿元。高军和当时从业人员一样,本以为这是一个偶然现象,谁知1996年春节,成龙新片《白金龙》的票房收入超过了8000万元。

1997年,千挑万选,冯小刚的《甲方乙方》被选中请进档期。对于主创人员和制片人来说,《甲方乙方》的意义,全都浓缩在8个字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部作品的用途很明确——救市、突围。

“我们被刺激了。”回忆起当年《甲方乙方》的策划和操作过程,高军满怀感慨。

然而,意外的成功从天而降。一部制作成本只有400万元的影片,仅在北京就创下了1150万元的票房,制造了一个投入产出比的奇迹。

《甲方乙方》开创了贺岁片的品牌。第二年,紫禁城影业公司继续投资制作了《不见不散》,第三年制作了《没完没了》。现在中国的贺岁档已经发展成最稳定、最成熟的一个档期。2010年12月仅仅一个月,就拿下了12亿元人民币的票房。

“创造中国贺岁片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商业化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高军说。导演陈可辛则认为,贺岁档的成熟,是中国电影产业化的第一步:“一个国家的电影档期发展总是从节日开始,而目前贺岁片档期正是中国电影发展最早最成熟的档期,从这个档期开始,才可能带动其他电影档期。”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形成了贺岁档、五一黄金周、暑期档和国庆黄金周,这4个稳定的黄金档期,4个档期的票房产量占了全年中国电影的一半以上。毫无疑问,中国电影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它制造过《唐山大地震》17天破5亿人民币的神话。

票房之外,还有钱赚

1993年,中国电影机制改革启动,承担影片进口业务的中影公司在1994年初接到硬性任务,“每年进口10部外国影片”。11月中旬,第一部进口美国影片《亡命天涯》在北京、上海等6个城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首轮放映,观众达139万人次,票房收入1127万元。

随后,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变形金刚》、《007》、《加勒比海盗》等陆续登陆中国,观众毫不吝惜自己的口袋,在引进分账大片的头几年里,10部大片占据了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近80%的票房。

2002年底,《英雄》上映。这部影片第一次汇集香港、台湾地区和内地的明星大腕、第一次拍卖音像版权、第一次包租公务机宣传,第一次拿出1000多万元做轰炸式宣传。在国外,借了《卧虎藏龙》掀起的东方风潮,海外总票房11亿元人民币。自此,电影市场上民间资金涌动,大片密集。

从《英雄》到《无极》再到《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凡是能找来投资的导演都玩了一把“武侠梦”。在边看边骂中,电影票房也神奇地与之俱升。2004年,中国国产影片票房首次超过进口大片,当年票房突破15亿元,国产影片占55%。

而前不久上映的国产影片《失恋33天》凭借清新的风格接连击败“重口味”好莱坞大片,完胜大银幕,电影票房超过3亿,1比30的投入和产出,创造了国产小成本电影的新神话。

“国外的片商越来越重视中国电影市场,他们把中国电影市场比喻为一个黄金矿。”高军说,“五六年前,中国电影的年票房产量只有不到10亿元人民币,但是到了2010年已经增长到了101.7亿,这是全球各国都未曾达到的一个票房增长速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