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谋子”到王家卫,再从李连杰到梁朝伟,新年前后,一年一度的“圈钱常规战”再度拉开。竞相上映的大小电影多达30部,蜂拥贺岁档,热闹背后是诸多实力资本的比拼。贺岁档的热闹景色折射出中国电影票房的井喷式增长。
“井喷式”增长
年已不惑的郑钢清楚地记得16岁时在家乡太原观看日本电影《追捕》的情形。那是一栋破旧礼堂改造的影院,位于火车站旁边,门口有大喇叭邀客,进去后一地的瓜子皮,气味大得像刚刚有人睡过的房间。
电影《英雄》海报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看电影就像过节一样,这些都可以忽略不计。一周内,他接连看了6遍,整部影片倒背如流,女主角真由美更是在他心里做了一个“茧”。
同样让他记忆深刻的还有国产影片《少林寺》的上映。当时,他的周围一片武功热,报纸上不断有十几岁孩子不告而别上登封的消息。
“1982年,我们去看电影《少林寺》的时候,票价是1角钱;2007年《变形金刚》在北京上映时的票价是 80元。”
经济学家郎咸平炮轰中国电影票价25年涨了800倍,引来很多助战者,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中国电影票房的一路飙升。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2010年是一个拐点。这一年,内地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1.7亿,相比2009年的62.06亿元,增幅接近60%。
随后,便有人喊出“200亿”的目标,有“中国电影总舵主”之称的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甚至在一次采访中放言:“400亿元的年票房不是梦想。”
短期内,这样的话多少有些夸张,但并不离谱。
截至2011年10月底,中国电影全国票房已突破110亿,全年突破130亿指日可待,继续保持着约30%的增长率。
影院建设方面,2010年中国平均每天增加4.3块银幕,居世界之最。2011年,中国电影平均每天增加的银幕数达到8块。2011年底,银幕总数接近1万块(去年底是6200多块),实现了“井喷式”增长。
“中国的电影产业已经到了快速增长阶段。”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云平说。2003年电影体制改革数年来,中国电影票房平均每年递增30%,这种增长速度在世界电影史上都是罕见的。
拍卖改变命运
中国票房驶上一路前行的高速公路,并非一帆风顺。
上世纪90年代,整整10年中国电影都在瓶颈中度过,如何改革是很多电影人朝思暮想的话题。
从天而降的一场“拍卖”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命运。
电影《金陵十三钗》海报
三联生活周刊的王小峰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95年,导演叶大鹰把他拍摄的电影《红樱桃》拿出来放映。南方19个省、市的电影公司在看完样片后做出一致决定:不买拷贝。理由很简单,电影中俄语对白太多。
叶大鹰失望地从南方回来,北京新影联在发行这部电影的时候,决定用拍卖首映权的方式推向市场。负责拍卖活动的是新影联的副总经理高军,当时中国刚刚尝试拍卖,他觉得既然古玩字画可以被拍卖,电影应该也可以。当时中国还没有《拍卖法》,为避免流拍和控制拍卖过程,高军专门咨询了一位搞拍卖的朋友。因为没有专业拍卖槌,就找了一个敲地砖的胶皮槌,他还亲自担任拍卖师。“最终北京地质礼堂以52万元拿下了9天的首映权。”高军回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