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红歌女
在一个潺潺阴雨的午后,我突发奇想,急急前往台北近郊去造访邓丽君的墓地。要知道,我不仅是为我自己去探访这位已故的丽人,同时也带着好友的重托,以期了却作为歌迷的一桩心愿。因为匆忙,行前没做任何准备,我两手空空前来,但我已默默地在内心深处为邓丽君点燃了一炷心香。这炷袅娜摇曳、暗影浮动的心香,愈发临近邓丽君的墓,便愈发灼热璀璨、光可鉴人了。
1953年1月29日,在台湾云林县褒忠乡龙岩村一个不起眼的院落,有个日后雄霸华语歌坛的女孩儿呱呱坠地来到人间。父亲为这个胖嘟嘟的女孩取名邓丽筠,意为“美丽的竹子”,但后来许多人都误将“筠”(音芸)字读成“君”。这个女孩儿有着非凡的甜美歌喉,于是,朗朗上口的“邓丽君”就顺势被当做她的艺名。从 20世纪 70年代起直到今天,邓丽君这个名字,不但没有暗淡消亡,反而一如既往的清脆、甜美、响亮。
邓丽君墓碑
1995年5月8日,年仅 42岁的邓丽君在泰国清迈突发哮喘,在事业如日中天时香消玉殒,令人悲戚扼腕。同年 5月11日,邓丽君的灵柩被运抵台湾, 28日下葬到金宝山的墓地,从此长眠于此。
因邓丽君原名邓丽筠的缘故,邓丽君墓地就有了个亲切典雅的名字“筠园”。“筠园”坐落在离台北市区较远的金宝山一带,据说,由于邓丽君的迁入,此处原已价格不菲的豪华阴宅更一路飞涨。邓丽君墓周边的那些阴宅,或欧式或中式或中西合璧,它们几乎都雕有恢弘霸气的亭台楼阁,有的还内设大理石或花岗岩的桌椅若干,专供前来探望的亲友相围而坐,把酒叙话,刻意营造出和逝者生前一样的温馨自然的场景。
相较而言,邓丽君的墓却远没有这样奢华,它只是一个长方形的黑色大理石棺冢,棺盖上雕铸着邓丽君的卧像,她双目微阖,双手交叉于胸前,端庄凝滞,安然闲适。棺盖右侧的一块巨石上,刻有宋楚瑜的题字“筠园”。在棺盖的正前方,则嵌有邓丽君青春年少时的甜美照片,她正绽放着天使般的笑容,恋恋不舍地深情凝望人间。
虽然四时交替频仍、世事纷繁莫测,但邓丽君的墓前,永远都会一成不变地摆放着簇簇应时的鲜花。这些芬芳四溢的花朵,是邓丽君世界各地的“粉丝”络绎不绝前来奉献的,其间当属她的大陆“粉丝”居多。
绵绵的细雨带来了浓湿的雾气,邓丽君墓地周遭的景物开始变得影影绰绰,据说其周围是辽阔无垠的大海,可我什么也看不见。但迷离中,我眼前盛开的这许多束鲜花却格外明艳,它们穿透茫茫的暗色雨雾,不可遏止地发着耀眼的光芒,一时间,令人错愕惊诧。我忙走上前,察看花束的落款,它们几乎清一色地来自大陆,有遥远的哈尔滨,也有更远的地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邓丽君的歌声。很难统计,邓丽君究竟在大陆拥有多少“铁杆粉丝”歌迷,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许多大陆游客去台湾观光览胜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不远千里去拜谒一下邓丽君,或者说,是凭吊埋有她肉身的邓丽君墓。尽管在台湾的短暂停留间行色匆匆,但他们还是执意挤出时间,专程去邓丽君的墓地探望,献上一束鲜花,表达一下冥思与敬意。然后,如完成一桩神圣的使命似的如释重负,再头也不回地离去。
此时,在阴霾笼罩下的“筠园”竟寻不到任何哀婉的情愫。邓丽君墓地旁有一个葱茏的花坛,中间伫立着邓丽君的全身雕塑,她长发飘飘,笑意盈盈,昂首望天,双手开启,充满了欢快与适意。而塑像下面多彩多姿的花朵则拼出一个大大的高音谱号 “∮”图案,这应是“筠园”的点题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