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真正进入水务领域的时间在行业内并不算早。 ”杜郁表示。
中国城市水业改革应该说是从 2003年才进入市场化元年。公认的标志是 2002年末建设部终于发布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用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当时的话来说,这需要“相当的勇气”,因为这是在“理论研究不到位的背景下”的一次尝试。
北京建工集团董事长张文龙(左)、杜郁(中)在宜兴污水处理厂调研
在随后的 2004年3月,建设部再次颁布《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对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但即使如此,因为没有清晰的产业政策和相关立法,这依然是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用傅涛的话来说,因为“没有立法, (特许经营 )到了地方都是千变万化,有很多的变数,这使产业无论是模式上、形态上、竞争秩序上,都显得有些混乱 ”。
的确,目前在中国水务市场上,成为行业领军者的是一些大型国企,凭借巨大的资本以及资源优势成为行业内第一梯队,包括北控水务、首创股份、中国水务投资、中环水务。同样有着国企背景的建工环境凭借自身特色跻身于这个行业。
实际上,成立于 2007年的建工环境,早在 2000年就进入这一领域。“北京建工集团当年以合作的形式在北京市亦庄开发区做了国内污水处理第一个 BOT项目。 ”杜郁说。建工集团以参股的形式与有着丰富市场经验的外资水务公司金洲环境集团进行合作,组建了北京建工金源环保发展有限公司,目标是治理城市污水。
上世纪 80年代,市政污水处理还只是一项公益事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政污水处理逐步市场化,形成独立的产业。建工环境以工程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的方式进入投资市场。
随着 2003年建设部明确表态后起,市场开始逐步沸腾。
2004年他们获得了江苏省昆山市污水厂改造项目成为进入市场的敲门砖。“这个项目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杜郁说。 2007年,建工集团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北京建工环境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全力进军环保领域。
由于城市污水处理行业是投资回报性低、经营合同的长的公共事业。相对于部分上世纪 90年代就进入水务领域的企业以及一些大型国企来说, 2007年才真正起步的建工环境在资金上并没有优势。
当水务市场大佬级的企业都在进行动辄逾亿的合资和并购以及投资时,不具备资本优势的建工环境却选择中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的中小规模的水厂作为切入点。“我们提出建立区域性特色。集中一片区域打造一系列项目,通过我们的服务逐步完善当地的水务体系,提升该区域的整体水质。 ”杜郁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