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初步实现双向投资
长期以来,两岸投资仅限于台商到大陆的单向投资,台湾当局不允许大陆企业进入岛内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加入WTO后岛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促使台湾当局局部开放“陆资”入岛,两岸初步实现了资本双向流动。
台商汤美玉在侨乡福清市高山镇经营的农场
2002年1月台湾加入WTO,当月就曾出台《加入WTO两岸经贸政策调整执行计划》,提出分阶段开放陆资的初步设想,也按照《入会服务业特定承诺表》将岛内行业分为优先开放行业、视情势而定行业和暂不考虑开放行业三类,并制定第一批开放陆资投资服务业的行业清单(58项),但最终由于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紧缩,未出台配套法规和具体实施措施而作罢。
然而,两岸实现双向投资是大势所趋,岛内外要求开放陆资的呼声愈来愈大。2009年两岸“两会”恢复往来,并达成开放陆资企业赴台投资的共识。台湾当局随后出台了一系列开放陆资入台的政策措施,包括出台《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大陆地区之营利事业在台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许可办法》、《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业别项目》等,这些配套措施的出台使陆资入岛得到落实,两岸双向投资迈出了第一步。自2009年至今,台当局先后3次增加陆资入岛项目,截至2011年3月底共开放陆资投资项目247项,约占全部产业类别的40%左右。
由于两岸双向投资刚刚起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仍面临资金规模、股权比例等限制,加上并不熟悉台湾投资环境,初期陆资入岛规模不大。据台湾经济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底台湾方面核准的陆资约1.31亿美元。但大陆赴台投资的热情高涨,随着两岸签署ECFA后逐步消除投资障碍,进一步开放市场,两岸投资关系将继续深化,有望全面实现双向投资。
直接双向“三通”后的旅游热潮
在未实现“三通”的情况下,两岸经贸往来只能是间接与单向的。贸易方面,虽然台湾当局2002年修改《贸易法规》,开放与大陆地区直接贸易,但在所谓的“安全”思维下不肯开放“直航”,两岸货运只能通过“第三地”中转,实质仍为“间接”贸易。投资方面,虽然台湾当局加入WTO后就计划开放陆资,但又限制两岸民众往来,在两岸客运单向的局限下不可能实现双向投资。
2008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实现了“三通”。从“周末包机”发展到“平日包机”,2009年两岸开始实施定期航班,首批开放两岸27个直航航点和270班直航航班。两年来,两岸直航循序渐进发展,2011年已增加至41个直航航点和558班直航航班。两岸客、货运直航的开通使两岸经贸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直接、双向往来,随着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两岸客、货运市场也在快速增长。
长期以来,两岸人员往来处于单向、不平衡状态。台湾民众经过简单的审批便能进入大陆,大陆居民到台湾却一直受到限制,尤其是民进党当局对大陆人士赴台观光进行严格管控,仅少数民众因专业交流、探亲、婚嫁等获准赴台。2001年境外赴台总人数达283万,估计大陆人士仅2000人左右,而台湾赴大陆人数超过300万人,两岸人员往来极不平衡。
加入WTO后,民进党当局迫于压力小幅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2001年底制定了《大陆地区人民来台从事观光活动许可办法》,将大陆人士分为三类逐步开放。后来所谓的全面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限定每日入台不得超过1000人,并采取消极的推动态度。在民进党当局歧视性政策下,两岸双向旅游进展缓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