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特稿
从水中“捞”出的村庄 ——玉田县蓟运河滞洪区村庄搬迁纪实
2011-11-02 15:49 作者:文图/ 本刊记者 曾 平

决策者的力量

如何让群众彻底远离水患?没等大水退去,玉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们已经开始了深深的思索。

“抗洪救灾只能解决百姓一时之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让群众搬出来才是治本之策。”

“搬迁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钱从哪里来呢?”

 
宋金丰(右一)介绍宋庄农户宋金双家生产的机器

当看到那被洪水围困的村庄,看到群众那无助的眼神,看到那被淹没的万亩良田,玉田县委、县政府毅然作出了决定:搬迁!哪怕阻力再大、困难再多,只要把良好的动机与科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1998年开始,玉田县把蓟运河滞洪区村庄搬迁作为全县“一号民生”工程。

“我们要搬迁了!”很快,搬迁的喜讯迅速在滞洪区的老百姓中间传递,人们翘首期盼的新生活仿佛就在眼前。

可是,滞洪区村庄搬迁是一个已经历时40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既要面临着一无政策、二无资金的现实困难,又要做通一些群众故土难离、观念不一的思想工作;既要解决堤内的村庄堤外没有土地的瓶颈,还要考虑由于长期水患群众自有积累严重不足等难题。

争取政策、争取资金、争取支持是漫漫搬迁道路上遇到的首要难题。于是,玉田从上到下紧急行动,制订方案,申请报告,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带头几十次跑市进省。1998年4月,玉田县滞洪区村庄搬迁工程终于被省计委批复,允许玉田组织搬迁。

政策有了,但对当时全年财政收入仅为2.4亿元的玉田来说,搬迁资金却是捉襟见肘。于是,县委、县政府确定了“群众自愿、搬迁躲灾、自迁自救、先易后难”的原则,搬迁资金以自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继续向上争取资金支持。2001年,蓟运河滞洪区搬迁工程正式被水利部海委列入蓟运河应急治理工程,成为国家重点工程。

自此,滞洪区村庄搬迁工程正式启动。一场轰轰烈烈的,涉及两个乡镇、13个村、3012户、11202人,需拆迁各类建筑物244368平方米的搬迁工程拉开了帷幕。

草窝换金窝

搬离滞洪区,就要在堤外安全的地点另选村址,重新建设新村庄。可是滞洪区内13个村中如宋庄、船窝、大辛等村的土地都在堤内,堤外并没有土地。于是,解决搬迁建房的所需土地成为了关键。

土地被农民视为命根子。而落实新村址土地问题,就要靠堤外邻近村甚至不同乡镇的村之间进行调换,情况复杂,难度很大。一时间,土地成为这些村搬迁的绊脚石。

为此,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深入搬迁一线,制订具体解决方案。最后,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服工作,采取调整集体土地使用权等方法,先后收储了观凤堆村土地70亩、孟钦庄村土地147亩,完成小辛庄和宋庄换地168亩,使新村址用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杨家板桥镇船窝村1300多口人的所有土地都在滞洪区内。按照就近、集中的原则,新村址选在了石臼窝镇毕庄子村460亩用地上。可是,毕竟是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毕庄子村的许多村民都想不通,不同意拿出土地。

得知这一情况,县委书记李晓军和县长纪兴龙深入到乡镇、深入到村,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给老百姓讲解搬迁工作的意义,讲明补贴政策,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打破了船窝新村址占地长时间难落实的僵局。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故土难离,更何况有些村已经建成几百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