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明透露,由于“天宫一号”的重量比以前的飞船增加,需增加运载火箭的推力,其重量也因燃料的增加而增重9吨,这是火箭最主要的改进内容。
虽然有大量新改进技术的运用,但周晓明和所有参与任务的专家、技术员们都不敢有丝毫的马虎。“航天无小事,任何细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发射任务失败,这里没有99.9%的安全,只有100%的安全状态,所以每个细节都必须精益求精。”周晓明强调。
观测员贾江磊
为发射任务而舍小家顾大家的事例不绝于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雷测站主操作手贾江磊就是一例。
为了观测火箭飞行的姿态和航向,航天城除了固定的观测点外,在每次发射中,还要派出流动观测点。此次观测点设在距离航天城600公里之外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一个名叫亚布赖的小镇。贾江磊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雷达测量站光学实况记录系统的主操作手,如此重大的任务,自然少不了他的身影。而在航天城,生下女儿还未满月的妻子李婧只能从电话中接受他的“照顾”。
今年8月初,因为雷达观测的工作需要,贾江磊随队随设备转场到亚布赖。离家时,妻子李婧即将临盆,贾江磊放心不下,不得已把身有残疾的岳母从千里之外的湖北接来照顾妻子。每天只要有空,他都要和妻子通电话,询问身体情况。“天宫一号”发射任务推迟后,单位上特意安排贾江磊回家休假几天,正好赶上了妻子临产。
孩子的降临,给了贾江磊莫大的幸福,也让他感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可是,短短几天后,他又远赴亚布赖。他特意用手机拍下了女儿的照片,空闲时总要拿出来看看。
贾江磊2005年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发射场,妻子李婧是他的大学同班同学。2009年,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李婧放弃了在青岛一家公司的工作,来到了戈壁滩,当了一名随军家属。李婧的预产期是8月30日,正好和“天宫一号”原定的发射时间是同一天。小贾开玩笑说,都怪自己的姓不好,要不然就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天宫”。
我相信他说的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在航天城,每个航天人都钟爱自己的事业,这种敬业精神令人感动。贾江磊对妻子和孩子的愧疚之情永驻在心头,他不知道,他在孩子出生时欠下的这笔债什么时候才能还清。可眼下,也许贾江磊连想这些事的机会也不多。雷达测量站的转场观测在每次发射任务时都会有,在野外观测,他们不仅风餐露宿,克服高温、风沙侵袭的困难,还必须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正是有无数像贾江磊这样的航天人的默默付出,才造就了中国航天城今日的辉煌。
阎世德
甘肃省《兰州晨报》新闻调查部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