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重逢——两岸文化交流的美妙乐章
2011-10-13 15:54 作者:陈桂清

“文化是穿越时空的使者”

回眸以上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个令人难忘的“重逢”的故事,令人们看到,在两岸文化交流大潮面前,浅浅的一湾海峡以及60多年的岁月风尘,无法阻隔同胞之间心有灵犀地交流沟通,更无法切断两岸民众共同的中华文化血脉。同时,也不禁为其背后走过的艰辛之路而感叹。

两岸文化均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由于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原因,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这种各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之间的交流,在两岸分合的历史浪潮中经受了许多坎坷。自1895年台湾被割让后,日本殖民者推行皇民化运动,阻挠两岸的文化交流,妄图消灭中华文化,但此举受到岛内中华儿女强烈抵制,不少有识之士仍努力宣扬中华文化,并为两岸文化交流积极奔走。1945年,台湾光复后,国民党当局开始大力消除日本文化影响,重建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为岛内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基于两岸政治军事对立状况,包括文化交流在内的各项交流被迫中断。

然而,任何政治势力都无法阻挡两岸同胞互相交流的强烈愿望。上世纪80年代,基于强大的民意压力,台湾当局被迫开放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随着人员往来的放宽,作为政治意味淡薄的两岸文化交流随之迈开步伐。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当时的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取得了不少喜人成果。两岸影视、音乐、出版等交流不断取得突破,不仅台湾作家作品不断被介绍到大陆,而且台湾演艺明星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大陆的舞台上、电视屏幕上。一时之间,两岸掀起的阵阵“琼瑶热”、“三毛热”便是两岸文化交流热潮的最好印证。

但是在李登辉等“台独”势力上台后,台湾出现一股“去中国化”的逆流。上世纪90年代,以李登辉为首的台湾分裂势力,在政治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等分裂活动,在文化上企图割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搅乱台湾社会的思想。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更是在文化方面不断鼓吹要“立足台湾本土文化”,为实现“台独”创造思想、社会基础。在这十几年间,两岸文化交流虽然并未完全停止,但不少交流项目面临着苛刻的限制,甚至被迫中断,两岸文化交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阻力。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迎来历史性转机。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制度化协商,2010年更是完成《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实现经济关系正常化。在此情况下,两岸交流逐步由经济领域扩展至文化领域。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两岸文化交流也大步迈开了步伐,不仅交流规模逐步扩大,交流平台日渐增多,交流层级也有新突破,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据统计,近几年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从1988年至今,大约有6万多项文化活动在两岸间交流。同时,交流范围也基本涵盖历史文化、新闻、体育、艺术、学术、文化创意产业所有种类。

目前,两岸文化交流平台越搭越多,“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海峡论坛”已成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两岸除了借助“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台北花博”等重要活动开展文化交流,更是建立起“情系”系列活动、两岸城市艺术节、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两岸故宫文化交流、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海峡诗会、“台湾周”等多座两岸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

近年来,两岸交流的层级不断由民间向官方拓展。2010年,两岸文化高层互访频繁,层级不断提升,不仅台湾前“行政院长”、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来大陆展开“文化之旅”,而且大陆文化部长蔡武也以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身份访问台湾,谱写大陆文化部门最高层级官员赴台纪录。

而两岸同胞也将抓住“文化”这根国家和民族的“韧带”,推动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开展,为加强文化认同、维护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不言而喻,两岸的文化交流正走过坎坷、壁垒,迎接着春暖花开的未来。

两岸文化均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由于历史、地理和政治等等原因,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

 

陈桂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



   上一页   1   2   3   4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