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老人说他现在都是先用自制的糨糊把布片固定在画面上,然后再用针缝。自制的半强糊里有狗毛、藏药等纯天然成分,能起到防腐,增加黏合性的作用。
拉萨堆绣非常注重布料品质,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华美气质,选用的布料必须是纯蚕丝。因为真丝面料不但可以保证颜色的鲜艳和缝绣的效果,而且比其他的材料保存的时代更加久远。
近来,原材料稀缺是老人最头疼的问题。由于在西藏找不到纯正的丝绸,他就直接到杭州订货,宁可承担高昂的价格,也一定要保证每幅作品的品质。老人说中国的丝绸是最好的。
有了纯正的蚕丝,还不能直接缝绣。洛桑老人从里屋拿出了他的另一样秘密武器——一簇飘逸的马尾。他说这是从刚死不久的马身上剪下来的,这样的毛发最有弹性,而且坚韧。他的堆绣用线就是从丝绸上抽出的丝线再缠住马尾毛制成的。他说,只有马尾毛与丝线弹性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堆绣的线条与图案达到最佳的吻合效果。
就这样,每一步都是一丝不苟,每一针都是精益求精。难怪一幅一米见方的作品,他都要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来完成。老人说,他知道这种精雕细琢的做法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但他不敢乱来,“只能和别人比针法,不敢比胆量”。
至今,老人的作品没有一幅是通过市场渠道销售出去的,更没有搞过个人展览。订购的人们都是通过口碑相传,慕名寻来,取货的时候如获至宝,一件件全部被拿走。老人的作品现在大多被各大寺院、藏医院、社科院等机构收藏。
堆绣技艺的传承
洛桑的堆绣技法是典型的拉萨派技法。其用料讲究、制作复杂精良,手法独特而有别于其他藏族地区。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掌握这种技法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一传统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仅在拉萨老城区的八廓街、策门林有几位堆绣师,几大寺中也只有几个负责维护修补的僧人。
如今,上了年纪的洛桑有些做不动了。找他订制的人很多,他将多数活儿都交给徒弟们来做。现在老人有两个徒弟,其中之一是他的儿子。
对于培养接班人,洛桑老人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依然恪守古老的传统——堆绣是在佛祖前做事情,传男不传女。而现在的男孩子们大多数又不愿意做这些穿针引线的活,所以一切只能随缘。
每天清晨,洛桑起床后,围着转经道转经,然后来到甜茶馆里小憩,和老友们畅谈聊天。晌午,他回到家里,开始做些针线活,这对于他来说既是工作,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
望着洛桑老人那双镌刻着岁月沧桑的双手在鲜艳、丝滑的绸缎上游走,不禁令人想到拉萨堆绣的未可预知的前景。但不管怎样说,对于这个行业的手工艺者而言,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