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社会
远在非洲的中国人
2011-10-13 14:33 作者:文/本刊记者 闫伟娟 图/李志健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时,25个提案国中有11个是非洲国家。在大会表决中投赞成票的76国中,非洲国家就占了23个。提案通过后,非洲国家代表在联合国大厅高兴得手舞足蹈。毛泽东当时风趣地说:“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中国人因此对非洲心存感激。

为了更好地了解非洲和中非交流与合作,今年8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40周年之际。中国外文局一批记者远赴非洲,采访了工作、生活在当地的中国人。

华为公司回馈当地社会

2010年在喀麦隆注册的中资公司有18家,中喀贸易总额达到100189万美元。这些中资公司在喀麦隆经营状况和对当地的贡献如何?是否融入了当地社会?为此,我们的喀麦隆之行第一站就定在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喀麦隆分公司,这家公司是喀麦隆电信市场的主要设备供应商。

服务意识赢得市场

在雅温得政治学院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喀麦隆分公司的总经理施伟亮正在面试来应聘的当地大学生,这个出生于1982年的年轻人和他年轻的团队在喀麦隆创造了很多的奇迹。

2006年,施伟亮加入了华为,从此开始了与非洲的不解之缘。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他们将华为打造成了喀麦隆第一通信设备供应商。

 
华为喀麦隆公司中方工程师和喀方工程师在一起工作

对此,施伟亮说:“我们的成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中国政府对科技企业的支持,让我们有了发展的空间。以前说起中国,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卖鞋和服装,但是现在,中国政府加大对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给了华为这样的科技企业迅速发展的空间。”

在华为喀麦隆公司,施伟亮和他的中国同事每天下班后还要到办公室开会,进行一天的工作总结。施伟亮说:“你要是不努力,就会永远落在别人后面。我们做的工作大多都很艰难,我们经常顶着炎炎烈日,用牛拖着设备到沙漠里去安装。我的一位女同事,在科特迪瓦冒着战火乘着装甲车去为客户修理设备。我们的服务精神获得了客户的信任。”

本土化战略

华为喀麦隆公司60%以上的员工都是喀麦隆人,员工的离职率少于5%。在华为喀麦隆公司工作大楼,每个办公室都能看到不同肤色的人在一起工作。华为不断扩大在喀麦隆的招聘力度,每年都要到喀麦隆的主要大学进行招聘。

“我们行业的性质是,提供给客户通信设备后必须对设备进行长期的服务。但是中方员工都是从中国外派过来的,总有一天要回去,而本地员工却不同。所以我们现在维护的关键组织和成员都是由喀麦隆当地人来承担,这样对客户的网络保障是很有利的。”华为喀麦隆公司副总经理于充说。



1   2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