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特稿
学汉语是一种时髦 ——专访著名汉学家、国家汉办高级顾问、歌德学院(中国)前院长阿克曼
2011-10-12 17:44 作者:文/ 本刊记者 张 洪

今日中国:您很喜欢中国文学,中国作家中偏爱阿城、刘震云、莫言等,您是如何对他们感兴趣的?

阿克曼:阿城是中国文革后,或者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我试过翻译他的东西,但是失败了。因为阿城相当大一部分魅力在他的语言上。他讲的故事很简单。中国当代文学语言历史很短,五四之后才有,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其中有鲁迅的实验,从语言方面来说,鲁迅失败了。比较成功的是巴金和茅盾这些作家,他们把中国话西方化了。我们特别爱读巴金,为什么?因为对于西方人来说,很容易读。他的语言结构很大程度受了西方的影响。是西方化的中国文字。从语言方面来讲,鲁迅并不容易懂。

阿城做了一种实验,他把今天中国完全现代的日常语言和古文的精神结合起来,不像鲁迅那样半白半古。他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潮。属于中国20世纪最好的文学。其实,中国这方面有两种主流,一种是像鲁迅、阿城,用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来做当代文学。另外是老舍那类的,接近街头用语,是真正的老百姓语言。过去有老舍,今天的代表是王朔,王朔也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作家。

今日中国:跟其他国家的语言教学比,您觉得中国的汉语教学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

阿克曼:总得来讲,水平还不错。汉语的发展跟中国的发展一样快。汉语确实很热。在德国,学汉语的人数增加了很多,甚至在一些中学也开设了汉语教学。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我感觉,现在中国有些跟不上,没有足够质量好的老师,教材和教学法也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得突然,世界对汉语的需求突然变得很大,全世界都很想学汉语。不过,对外汉语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比方说,假如100个人想学德文,一般来讲,这些人目标会很明确,要么是到德国留学,要么爱上了德国人,要么就是要跟德国人交流、做生意,一般都有清楚的目标。很少有人只是为了玩儿而学德文,他们开始学就准备学到底,直到能够应用。

汉语热却有相当大的“时髦”的成分。现在很多外国人学汉语变成了一种时髦,这种时髦一遇到困难就会退转,热一阵就过去了。这是孔子学院面临的问题。

至于能克服一定的困难,把汉语学到确实在中国可以和人交流,可以看报纸、看书的水平,这样的人还不是特别多。

文化交流是一个反对概念化的过程

今日中国:在您眼里,汉语教学方式应该具备什么特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存在哪些问题?

阿克曼:不存在一个百分之百理想的教学法。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能力、目标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一个老师最好把自己的教学法和具体的情况协调起来。比如在澳洲,一般讲用互动性的教学法比较合适,可是在印度或者拉美就不太合适。因为他们有另外一种学习方式——可能更接近中国的学习传统。一个好的老师,对于自己的教学法一定有自己的灵活性,他会明白,我这个学生,怎么教,他最擅长用哪一种方式来学。

今日中国: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一直是热点,你怎么看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彼此之间如何求同存异?

阿克曼:我觉得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交流不好,甚至会变成一种威胁。比如伊斯兰和西方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冲突。那些恐怖分子的主要人物并不是没有去过西方的农民,他们其实都是阿拉伯的知识分子。在西方生活过,大部分人会说英语。可是他们有一种被忽略被歧视的感觉,以至于把文化交流变成了文化冲突。用这种方式来煽动对西方文化不了解的人,很容易。

文化交流是一种真正的交流,真正的合作,这也是一种摸索,不是人人都高兴的事情,非常不容易,但是非常必要。

今日中国:您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生活了这么久,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您比较偏好哪一种?

阿克曼:依我自己的性格来讲,比较偏于道教。我希望自己能变成一个无为的人,或者发展成一个无为的人。老子主张有一个超越个人和社会的原则,比较符合我对生活的理解。就是你按照这种大原则,按照“道”活着,会很自在。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自在。这个我很喜欢。

西方跟中国的文化各自不是一个整体,不能说中国文化如何,西方文化如何,这很容易变成一种偏见,也很容易概念化。其实,孔子当时的思维方式我们今天已经无法了解,各种各样的研究都是今天活着的人来看那个时代。你不能拿一个中世纪的西方人跟一个现代的西方人比,他们思维是完全不同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中国一直到元代基本上是一个佛教国家。今天的中国跟佛教有多少关系?当然还是有。

中国的新儒家,宋朝朱熹的儒家跟孔子的儒家肯定不同,讨论问题应该说得具体些,尽可能避免任何一种概念化。我们的文化交流就是一个反对概念化的过程。

跟中国一样,西方什么都有,也有跟儒家相似的思想,当然有一种主流式的东西,起着主要作用。不过,你越分析研究西方文化,越会发现,其实,这种文化里什么都有,就像中国文化一样。

每一个孔子学院都是一个跨文化机构

今日中国:孔子学院的运作和歌德学院有什么不同?

阿克曼:孔子学院是一个主要教授汉语的机构,但是现在语言跟文化很难分开。我对孔子学院的模式非常感兴趣。我们歌德学院,和其他类似的机构: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都是本国机构,属于本国管理。孔子学院却不一样,它的总部不是一个领导单位,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孔子学院有一个中方院长,一个外方院长。外方(多半是大学)提供场所,中方派老师和教材,每个学院可以通过项目申请经费,他们的收入是自己的学费。这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模式,我很感兴趣,这种模式比较符合跨文化的交流。

有人把孔子学院看做中国软实力的工具,并不是这样。实际上,每一个孔子学院都是一个跨文化的机构。这一点我非常佩服。中国不是去某某国家创办一所孔子学院,而是在北京等人家来申请创立,我觉得特别聪明。

假如孔子学院确实能够成功实现这一跨文化的模式,则先进于其他所有类似机构。这种探索非常有意思,在其他国家还没有过。我觉得孔子学院到了要稍微停一停的地步,看看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协调。

今日中国:作为汉学家,您认为国际上汉学研究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阿克曼:过去的汉学家跟现在不一样,过去,汉学主要研究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我开始学汉学的时候,那时人很少,汉学是一种没有太多用处的学问。在德国,我的汉学老师的专业是宋代的佛教。

中国经济发展太快,中国的位置变了。现在的汉学则越来越倾向于研究当代中国问题,变成了一种regional research(地域研究)。这个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我觉得完全放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向是不对的。因为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常有一种创造性的眼光。中国文化在几十年里框框得厉害,西方学者把这个框子否定,用另一种眼光和方式来研究中国历史,这是非常必要的。一些解释某一时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专著是西方人写的。所以我觉得不要放弃这个研究方向。我也承认这个需求非常有限,显然,现在研究中国当代问题的需求比这个要大得多。



   上一页   1   2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