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说:“上海是西方列强进入中国的一个桥头堡,也是中国各种势力要寻求得到国外的影响或者支持的这样一个基地,所以这样独特的地位就决定了革命党想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充分利用上海包括在上海制造舆论,培养干部,扩大影响,以及通过上海寻求国际上的影响和支持。实际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影响很多都是通过上海进行的,曾经把上海称之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实验室。辛亥前后,蔡元培之所以很多活动在上海进行,就是因为上海能够客观上推行他的理念,实践他的理念,影响也比较大。”
蔡元培塑像
1902年4月,蔡元培与蒋观云、章太炎等创办了中国教育会,他本人担任会长。同年11月下旬,上海南洋公学因压制学生思想言论自由,发生了200多名学生的退学风波。
蔡建国说:“当时南洋公学有一个教员姓郭,郭教员禁止学生读新书,引起了学生的不满。有一次,一个学生误置墨水瓶,把墨水瓶放在了郭老师的位置上,这个学生被郭教员开除,引起了大家的抗议,大家相约退学,有人认为这件事情是蔡元培平时在南洋公学提倡平等权力、民权、平等权利的结果。”
出于对当局的不满,蔡元培愤然退出了南洋公学,着手创办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在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和蔡元培的革命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影响也最大的,是著名的“张园演说”。张园,是无锡人张叔和的花园,位于现在南京西路泰兴路附近,不收门票,是大众休息之处,也是当年上海开各种集会的场所。
1903年春,拒俄拒法运动兴起,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在张园集会声援这一运动。蔡元培发表演说指出:“上海应设国民公会以议论国事,如东三省、广西等重要问题。”张园会后,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就组织了义勇队,蔡元培也和师生们一起同受军训。在后来的一幅照片中,蔡元培剪短头发,身穿军装和爱国学社的学生一起参加军训。
蔡元培非常注重提倡男女平等和妇女教育。1900年,蔡元培原配妻子王昭去世,在面对续弦的问题上,他提出了五点要求。
第一,女子不缠足;第二,女子需识字;第三,男子不娶妾;第四,男子死后女子改嫁;第五,夫妻不合可离婚。条件提出之后,媒人们个个退避三舍。
他在爱国女校开学典礼演说中阐述办学的宗旨时就强调:“无论其为男为女,均应提倡,而以教育为根本。故女校有爱国女校,男校有爱国学社。”
爱国女校除了培养女子革命人才以外,还成为蔡元培和各地来上海的革命人士接洽和联络的机关。1904年,蔡元培与同乡陶成章等商定,将原来的“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改组扩大为光复会,他当选了光复会会长,并吸收徐锡麟、秋瑾为光复会骨干。1905年10月,孙中山接见并委任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在多年从事革命活动中,蔡元培逐渐意识到:对知识分子来说,必须用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武装自己。1907年5月,蔡元培前往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并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知识。
葛剑雄告诉记者,“当时蔡元培年纪已经很大了,还到外国去留学,学习新知识,而且他有很多教育观念是很超前的。他不是把教育仅仅看成是学习知识,传授知识,其中也包括人格、美学以及各方面的培养,他看到好的就带回来。”
辛亥革命爆发后,蔡元培从陈其美处得到消息,马上取道西伯利亚回国。随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次年1月19日,蔡元培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强调要把中学和大学建设成健全国民的学校,并主持制定了中国史上最初的《大学令》和《中学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