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美国的活动,虽然没有得到官方当局的实际支持,但还是结识了不少美国朋友,得到他们的热情相助。
这里冬天暖如春,马路两边树木葱茏,奇花烂漫,远处碧波浩荡。这天有位年轻人经过檀香山街头时,惊喜地发现迎面而来的马车里有一位熟人。他飞快跳上马车脚踏板,叫道:“老师,您好!我是孙逸仙! ”
他乡逢故知。那是1896年1月,孙逸仙第四次回到夏威夷,却巧遇到此度假的英国老师康德黎夫妇。老师细看一番才认出这位学生,年轻人已剪去拖在脑后的发辫,脱去长袍,改穿西服,抛弃清朝的打扮,以示决裂,成为清王朝的叛逆者。师生寒暄后,老师把在伦敦的家居地址留给他。这次巧遇事小,但却对孙逸仙革命生涯有重要的影响。当年10月他在伦敦遭清驻英使馆秘密绑架时,得到康德黎营救脱险。
第二故乡夏威夷
这位年轻的孙逸仙,就是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不仅在中国大陆,还有海外境外一些地方也在举行活动,纪念这场伟大革命运动及其领袖孙中山和其他先烈。在美国也不例外,因为孙中山当年在美国留下革命活动的足迹。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1866—1925)诞生于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青少年的成长及多年的革命活动与美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孙中山夫人宋庆龄(1893—1981)在1944年3月12日为在美国举行的孙中山纪念日所作的广播演说时指出:我们推翻满清的运动深受美国革命传统的影响。
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
孙中山丰富的中外阅历与磨砺,使他不仅成为中国的革命领袖,也成了一位国际性的伟人。他年轻时立志救国革命,受清王朝的迫害而流亡异域,周游世界,考察各国的进步思想与经验,求索中国共和革命之路。宋庆龄曾回顾说:“孙中山周游世界时就抱有两个目的:寻求最先进的思想;引导中国学生和华侨参加他的运动。”他致力革命40余年,有16年流亡在外海或在国外活动,其中先后7次赴檀香山和美国大陆,时间加起来长达9年半。
今天,人们可以从夏威夷檀香山兴中会纪念堂,到旧金山的国父纪念馆,以及其他地方寻得有关孙中山的历史足迹。
孙中山在海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夏威夷,这里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孙中山的大哥孙眉,早年随亲友广东老乡就到夏威夷的瓦胡岛打工,而后办农场种水稻、甘蔗。1878年,他托友人回乡招募华工时,把母亲和弟弟孙中山接到夏威夷。
1881年,孙眉迁居茂宜岛办农场、办商店。他支持12岁的孙中山到教会办的学校意奥拉尼学院上学。孙中山在校3年,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就一口流利的英语,能用英文写文章。后来他又到瓦胡学院继续学业。不仅增长知识,也认同了基督教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1883年,孙中山才回到香港上学。1884年11月,他曾来夏威夷,在大哥店中帮忙5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