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从“臣民”到“网民”
2011-10-12 16:40 作者:唐元恺

真正站起来

“我找到了1949年的感觉!”至今仍有中国人爱如此表达自己“说不出的好心情”。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天空出彩霞呀,地下开红花呀……”当年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公民们唱着这样一首流行歌,上班、开会、上学、游园,或者去自由恋爱。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法律,这便是《婚姻法》。新中国成立不久的百废待兴之时,该法的起草却被摆在了重要位置。毛泽东主席的解释是:确立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基本原则、明确废除包办婚姻的婚姻法,关系到千家万户、男女老少的切身利益,其普遍性仅次于宪法,乃国家根本大法之一。

翻开那些日子里的报道,很多人两床被子、一身新衣就算结婚了,木匠添置几件木工家具则是“锦上添花”。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旧时婚姻被自由婚姻所代替。

在新中国,妇女被誉为“半边天”,她们与男人一样下田干活、到工厂劳动,获得一样的选举权、被选举权,有的成为劳动模范,有的走上国家重要领导岗位。

1957年之后,国家驶入了一条湍急的“左”的航道。在物质相对贫瘠、信息相对封闭的六七十年代,看电影成为影响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大事。有人回忆,看电影前,一些情窦初开、身着“布拉吉”(俄语платье的音译,即苏联人样式的连衣裙)的女孩儿必先洗发——模仿一剿匪片中的女战士以“湿发”吸引人。另一部惊险片里的女特务与中共侦查员所跳的一段“怪舞”(很多人闻所未闻的伦巴),竟然引发大街小巷里的“暗练潮”……

正是在《啊,摇篮》公映的前一年,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被誉为“催生了当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同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需要纠正“左倾”的航船,让人民生活得更好。后来人们将此次会议视作改革开放政策的起点。

自我得张扬

还是在1978年,大多数中国人第一次听到了“喇叭裤”的名词。但那时要穿上它上街,则需要极大的“冒险精神”,因为这被社会认定为“奇装异服”或“小流氓行为”。“它们穿在身上其实感觉一点也不舒服,总有种不自在的束缚感。”著名情感心理作家、“新女学”发起人苏芩又说,最初的时尚开放,带给人的也许恰恰正是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感受吧。

“如今,人们早已习惯了中国女孩在世界小姐等舞台上毫无顾忌地展现自我,这是当年国人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事情!”生于1966年的北京外企白领韩冬儿还引用了摇滚歌星崔健的一句歌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2011年中国互联网大会在京举行。一名观众从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腾讯、网易等网络公司的Logo旁经过。

而对于CCTV曾经最“火”的节目《实话实说》的制片人海啸来说,社会变化过快,给脱口秀带来了出头的机会。“跟不上变化节奏的人太多,大家面对未来都分辨不清方向,需要一起来共同讨论。”

有关“性”的话题,似乎不再羞于出口,它“堂而皇之”地被电视讨论。而当街狂吻也早已不是外国影片的专利。

其实,追溯到1980年,两个表面看起来与性无关的事物却给中国人性观念的巨变打开了大门。一是新《婚姻法》的颁布,其中,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经调解无效。由此,确立了公民离婚自由的权利,感情(包括性和谐)因素被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从这一年开始,“计划生育与独生子女政策”成为国策。“这使性爱时间更多。”性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表示,有没有快乐而不是有没有子女,开始成为夫妻衡量自己的婚姻质量的重要标准。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觉得性属于自己的权利或仅仅是“自己的事儿”的人越来越多。2003年,有关部门规定,离婚再也无须工作单位、街道委员会同意。这传达了一个信息:情爱管理只有重视以人为本,才是对人性和自由的充分保障。而多种社会调查同样表明,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坚持认为,感情应是第一位的,“性关系再重要毕竟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30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历史上最令人感到惊讶的转型。有两个统计数据可以充分说明,即手机用户和网民数。1980年时,全中国只有200万部固定电话,而不到30年,每年新增3500万部。去年,中国手机用户更是已高达8.3亿,位居世界之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18亿,网民人数则超过4.04亿。

“在民众表达意见的传统渠道之外,网络论坛越来越成为表达民意的一个途径。”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蔡名照指出,一些网络舆论直接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影响。他举例说,2005年7月,《物权法》草案全文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之后很久仍未被全国人大通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同的意见通过互联网表达了出来。

目前,虽然过于“自我”与“主观”难免影响到网上言论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但“网民监督”毕竟已形成一股特殊的力量。“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达到任何部门、机构和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长闵大洪说。



   上一页   1   2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