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针灸学发展。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孙思邈绘制了“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朝设立的太医署负责医学教育,内设针灸专业,为针灸学的规范教育奠定了基础。
王惟一与腧穴同人模型。北宋(960年—1127年)著名针灸家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有354个腧穴,并设计制成两具铜人模型。
针具的改进。随着冶金术的发明,针具也得到不断地改进,至《皇帝内经》著作年代,才由古代的石针、骨针、竹针而改变为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等金属制针,代替砭石之法,直到现在改进为不锈钢针。
施灸材料。施灸材料主要为艾叶。其便于取用,气味芳香,性温易燃,且火力缓和,能穿透皮肤而直达深部。(给翻译参考,不必翻译。何为施灸材料:以艾叶等可燃材料或其他热源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烤,以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的医疗保健方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