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特稿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中国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
2011-09-29 17:55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解振华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坚定不移的政策取向,中国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一、中国“十一五”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中国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能源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尚未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任务,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达到47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上亿贫困人口,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尽管如此,中国仍坚持统筹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取了一系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与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任务,中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低碳化”、“绿色化”;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实行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完善节能法规、标准和标识制度,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推进重点领域节能,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强化经济激励政策,支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加快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建立健全法规和经济政策,加大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支持力度,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能源;努力增加森林碳汇。

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目标,201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19.1%,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14.6亿吨以上。“十一五”期间,中国以能源消费年均增长6.6%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十一五”累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亿吨、炼钢产能6969万吨、水泥产能3.3亿吨,通过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7200万千瓦;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加快发展,2010年水电总装机规模由2005年的1.1亿千瓦增加到2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1082万千瓦,在建规模达到3097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由130万千瓦增加到40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由不到10万千瓦增加到60万千瓦;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18.2%提高到2010年的20.36%。这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务实行动、做出的积极贡献。

二、中国“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

“十二五”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政策导向。“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11.4%等约束性指标,并提出了经济增速预期目标7%,资源产出率提高15%以及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政策导向。这充分表明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为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中国将从以下十个方面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强化目标责任。中国已将“十二五”能耗和碳强度下降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方,相应的任务落实到部门和行业,通过进一步健全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对地方、部门节能减排、降低碳强度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实行问责制。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和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形成节能减碳的产业体系。

三是优化能源结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鼓励发展清洁高效、大容量燃煤机组;加大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推进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水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四是实施重点工程。实施节能改造工程、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和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工程。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建设100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50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5个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实施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控排技术示范工程和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示范项目。继续实施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努力增加森林碳汇。

五是加强节能低碳管理。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减排,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绿色建筑行动和“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加强农业和农村、商业和民用、公共机构的节能减排。大力推动全社会低碳行动,开展低碳机关、低碳校园、低碳场馆等创建活动。

六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即实施循环经济十大工程,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乡镇,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由试点向示范推广的转变。

七是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加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科学研究。组织开展节能减碳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攻关。实施节能减碳重大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重点支持高效节能电机、半导体照明、低品位余热利用等关键低碳技术与设备产业化。

八是完善相关经济政策。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深化采用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等支持机制。推动落实和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建立银行绿色评级制度。

九是扎实推进低碳试点。深入开展五省八市低碳试点,编制试点省区和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低碳发展模式,率先形成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适时扩大低碳试点内容和范围。开展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商业等试点示范。

十是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健全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推广节能减碳市场化机制,出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暂行办法,推动开展自愿减排交易活动,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加快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识和认证制度。

中国“十二五”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的确定,是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着眼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对增强世界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对气候变化德班会议的基本立场

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将在南非德班召开,各方都期待着德班会议能够取得全面、平衡的积极成果。中国认为,各方应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巩固已有成果,凝聚新的共识,将政治意愿转化为德班会议的进展。德班会议必须继续坚持公约和议定书双轨谈判机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缔约方驱动、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和协商一致的原则,依照巴厘路线图授权,一方面落实去年坎昆会议上各方达成的共识,确定相关机制的具体安排,另一方面就坎昆会议未能解决的问题继续谈判,在已有共识的基础上取得进一步的积极成果。中国认为,德班会议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达成具体成果:

一要明确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行大幅度绝对量化减排的安排。《议定书》是“巴厘路线图”双轨谈判机制中的一轨,其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底结束。为落实《坎昆协议》关于确保《议定书》第一、第二承诺期不出现空当的要求,应尽快确定《议定书》发达国家在第二承诺期的减排安排,这是德班会议最为紧迫的任务,直接关系到德班会议的成败。

二要明确非《议定书》发达国家承担在《公约》下与其他发达国家在《议定书》下可比的减排承诺。根据巴厘路线图的要求,《议定书》发达国家在《议定书》下承担减排指标,非《议定书》发达国家也要在《公约》下承担与之可比的减排努力,这种可比性包括了减排的性质、范围和遵约机制等。在此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也应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在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开展积极的减缓行动。很多发展中国家已经提出了到2020年的自主减排行动目标,应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适当的法律形式明确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认可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努力。

三要细化并落实适应、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方面的机制安排,细化体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别的“三可”和“透明度”的具体安排。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国际社会仍缺乏对发展中国家在资金和技术转让方面的有效支持。只有建立有效机制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充足的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发展中国家才能有效开展减缓行动和适应行动。《坎昆协议》明确了有关“三可”和透明度的原则,中方支持在德班会议上就发达国家减排承诺及其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三可”和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缓行动“国际磋商和分析”问题做出具体安排,这种安排也应充分体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的原则并基于各自能力。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