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文物鉴定业存大量伪专家 出具伪鉴定几乎无风险
2011-09-22 15:06

汉代的皇亲贵族们大概不会想到,他们死后的丧葬殓服,在两千多年后会成为今人追捧的宝物,并且,卖价最高的还是个新造的假物件儿。近日,媒体爆出几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

 泰斗级人物无法自圆其说

  参加金缕玉衣鉴定的这5名专家,都具有声名显赫的头衔,如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世界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中国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等。

  他们拿走了几十万元的专家评估费,而金缕玉衣的主人则拿着这份天价估价报告去银行骗贷6个亿。

  鉴定后,我们特别叮嘱谢根荣,这东西不能去交易,否则犯法。我认为,只要文物不上市场,专家签字谈不上什么风险,这是学术自由我没把它当成鉴定活动,而是当成一种友谊活动,是客串性的。他们请你来,给你一点鉴定费,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就完了这个鉴定是比较随便的,算是帮朋友一个忙。大家就是聚一聚、坐一坐、走一走、看一看,证明这个资产的价值。既然是家产,评估多少个亿都无所谓,只证明这是他的财产而已。曾参与鉴定金缕玉衣的专家对于自己的鉴定行为给出了上述解释。

  如果说这些所谓的鉴定专家开具的证书有价值,那恐怕就是为商户敛财的价值。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主任姚政表示。

  北京华辰拍卖公司总经理甘学军认为,相当一部分鉴定家、批评家、理论家如今在艺术品市场上发挥的作用很消极,他们中许多人很无知,或是跟造假者勾结,为造假推波助澜。

  尽管专家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帮朋友一个忙,但一审法院的判决书认为,银行正是在看了鉴定评估报告后,才决定给谢根荣继续贷款的。

  文物鉴定行业伪专家满天飞

  目前,国内文物鉴定从业人员大致有三类:一是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如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专家,主要负责博物馆文物征集鉴定工作;二是通过国家文物局鉴定资格认定考试的责任鉴定员,业务范围仅限于文物进出境审核;三是在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中国收藏家协会等机构任职,或取得相关机构发放的鉴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

  据一位多年从事文物工作的专家介绍,前两类鉴定人员的工作带有对公性质,一般不参与民间藏品鉴定,眼下各类鉴宝活动邀请的嘉宾、专家,多是出自第三类鉴定人员。

  由于这类鉴定人员在获取资格证书时,不少人并未经过严格的分类考试、资质审核,鉴定水平良莠不齐,从而导致伪专家满天飞。

  随着收藏热不断升温,鉴定行业还出现了速成班。比如,故宫博物院某鉴定专家办了一个培训班,一些藏家报名去听几堂课,拿到结业证书后就摇身一变成了资深鉴定师,并打着某某鉴定专家弟子的幌子招摇撞骗。

  中国尚未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文物鉴定资格认证制度,而不少与文博相关的社会机构都能发放鉴定资格证书,这使得挂着各种名头的鉴定师、文物评估顾问大行其道,然后堂而皇之地从鉴宝活动中捞得好处。该专家表示,鉴定行业鱼目混珠的乱象,与鉴定资格证书发放的低门槛直接相关。

  出具伪鉴定几乎没有风险

  现行《文物保护法》没有针对文物鉴定环节担责方面的规定,由于鉴定行为缺少监管约束机制,使得提供虚假鉴定者可以逃脱法律责任。南京一位资深瓷器鉴定专家表示,许多国家都有专门针对鉴定人员的管理法规,而这在国内还是一个空白,因此,鉴定专家不用为金缕玉衣虚假鉴定估价所造成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或经济赔偿。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是国内最高的鉴定机构,但是主要是为涉案文物的价值提供司法依据,不对民间进行文物鉴定,遑论商业鉴定。

  目前,中国民间的文物鉴定既未形成成熟的行业自治,也缺乏法律层面的规范和监管。与文物鉴定有关的法律制度,如文物保护法、拍卖法、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等,对民间的文物鉴定几乎没有涉及,有关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法律责任等也是空白。

  有专家认为,这种规则缺失形成的漏洞,使得民间文物鉴定人员良莠不齐,乱象丛生。当前文物鉴定无门槛、无标准、无责任的状态,病根在相关规范和政府监管的缺失。

  真专家们为何敢出具伪鉴定?追根溯源,根本原因是出具伪鉴定就算东窗事发,出具者除了名声上的损失,几乎没有其他风险。

  鉴定界急需建立诚信体系

  连续多年调查文物市场的吴树认为,95%的藏家收藏了95%的赝品,鉴定专家和赝品同样泛滥,这是个极大的讽刺。他说:这么多人搞收藏,文物哪里来?无非就是真的或假的出土文物。根据法律规定,地下文物属国家所有,卖真的出土文物就违法;如果是假的,卖赝品属于商业欺诈,也犯法。整个行业都在打法律的擦边球。

  解决鉴定之乱,出路在于构建鉴定行业的诚信体系。当前文物鉴定无门槛、无标准、无责任的状态,病根在法律缺失和政府监管缺失。包括鉴定环节在内的民间文物流通,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发生纠纷、打官司都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众多的古玩市场、鉴定机构只有工商执照,游离在文物部门监管之外。专家建议,文物鉴定应该像医生、教师行业一样,建立专业资质认证体系,改变现在谁都可以自封鉴定专家的现状。

因此,许多专家呼吁应建立行业的退出机制和黑名单制,对那些被多次证明缺乏鉴定能力并恶意扰乱市场的专家,必须摘下他们头上的光环。不管怎么样,艺术品市场暴露出众多不为人知的消费黑幕,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如何使艺术品鉴定在法律的规范下保持着起码的诚信,千万别让金钱使高雅的艺术蒙羞!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