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动画片的导演之一马克·奥斯伯恩(Mark Osborne)用了30年时间研究中国文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表示,必须看到,好莱坞电影创作和生产者确实花了很大力气研究中国文化,在此基础上巧妙地利用中国文化元素来赢得中国观众的好感。
在他看来,为了抢占中国电影市场,好莱坞所做的大量调查研究很有针对性,由此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很有效果。早在1927年,美国商业部内外贸易司便开始发表驻海外代表有关世界各国电影市场的调查,其《中国的电影市场》报告,除详细罗列了中国的影院数量、分布情形、票价情况和广告宣传状况外,还专门研究并集中描述了中国人的电影口味,确认"美国电影比任何其它国家的电影都受中国人欢迎,他们喜欢我们(美国)大多数电影结尾的'永恒幸福'和'邪不压正'。"
当然,美国人用别人的文化元素炮制出来的东西总会走样也是事实,以中国人的思维,若要制作以熊猫为主角的动画片,绝不可能把熊猫变成武林高手,因为这跟熊猫的形象和熊猫所代表的文化,完全没有任何相干的因素。有专家认为,美国人能够制作出《功夫熊猫》就因为美国人不被熊猫背后的文化意涵"捆住手脚",不被熊猫的形象所局限,他们可以"让想象力飞",中国人有人觉得"不像话",也有人反而觉得新鲜有趣。
实际上,在被《功夫熊猫》"刺激到"之前,1998年,被贴上了迪斯尼标签的原本土生土长于中国的"花木兰"着实让中国影人吃了一惊,他们更没有想到它能在全球热映,居然让"我们的木兰"变成全世界最为人熟知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并引发不小的"木兰热"——主题歌连续数周高居美国各大音乐排行榜冠军宝座,势头丝毫不逊色于同年推出的《泰坦尼克号》"我心依旧"(My heart will go on);甚至,美国父母给从中国领养的女孩起名也叫"木兰";根据电影改编的音乐剧从墨西哥演到菲律宾,场场爆满;和卡通花木兰合影成了到访香港迪斯尼的游客必选之举……
电影《西风烈》剧照
10多年后,中国拍摄了明星出演的真人版《花木兰》,出品方之一的代表毫不讳言:"既然外国人可以用木兰的故事做出受欢迎的电影,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自己不把它们推向世界?"可结果差强人意,"失望"、"一般"等词汇不时于耳,有网民认为"感情戏过重,有跑题之嫌,恰恰丢掉了原本的精髓",甚至觉得比迪斯尼的差远了——"对自己国家的民间故事的解读还不如老外。"
"中国不乏好故事,但我们没有讲好。"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China Film Promotion International,CFPI) 总经理周铁东认为,中国的故事被好莱坞借用最多、也最成功,"《花木兰》、《功夫熊猫》在全球包括中国的'战绩'便是最佳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