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社会
为残疾人打开通往幸福之门
2011-09-05 13:58 作者:文/本刊记者 李五洲 图/陈 博

8300万绝对是一个庞大数字。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14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超过这个数字。而在中国,这是全国残疾人的数量。

这么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如何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平等地参与到有13亿人口的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实现自我的特殊价值,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命题。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法照搬西方的高福利政策;同时,如果能扶持有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使更多残疾人从依靠国家、社会和亲属救济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就能真正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

按照这种思路,新中国建立以来,不断探索和创新残疾人就业创业之路,形成了目前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庇护性就业、自主创业紧密结合的多元化就业体系,不仅使中国残疾人的就业率达到了欧美发达国家一样的水平,而且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获得工作,实现人生价值,甚至带动其他劳动者就业。这是中国人权事业的一大特点、一大进步。

福利企业——中国独创的残疾人就业形式

苏州市三角洲塑化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经营各类电缆高新材料的企业,产值近1亿美元。就是这样一个高新材料公司,50%以上的员工竟然都是残疾人,包括办公室、财务部、货运部等各个部门都能看到残疾人的身影。

 
紧张激烈的刺绣比赛

三角洲塑化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中国福利企业,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而国家给予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等多项优惠政策。

福利企业是中国独创的残疾人就业形式,开创了以劳动福利型为主要特色的新中国残疾人事业先河。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90年代以前,是中国安置城镇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渠道。政策规定,残疾人职工占企业职工总数比例25%以上,免征企业所得税;不足25%、又高于10%的,减半征收。

改革开放之后,集体、乡镇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原有的单一的国有福利企业安置显现出了局限性。1985年财政部规定,乡镇(街道)福利企业和民政部门的福利企业同等待遇,解决了大批残疾人就业问题,由此带来了残疾人就业的“黄金十年”,福利企业安置就业数量创历史最高。1995年,全国共有6万多家福利企业,有残疾人职工93.3万人,当年创利税60多亿元。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中国崛起。福利企业又开始向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和各种贸易服务型企业全面开放,只要安排10名以上残疾人就业、占职工总数达25%均可享受优惠政策。



1   2   3   4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