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床,先用导尿管帮妈妈小便,然后通过按摩帮助妈妈大便;
给妈妈洗脸、洗手、漱口;
把爸爸买回的牛奶、饼干、小米等熬成汤食,通过胃管给妈妈喂完早饭;
中午和爸爸一起给妈妈熬肉粥或菜汤,泡上主食给妈妈喂饭;
下午课间时,从学校跑回一墙之隔的家里,给妈妈喂水,帮助她小便;
晚上,喂完饭后给妈妈洗澡、捶背、做全身按摩,然后完成家庭作业。
这就是一个90后男生在小学时雷打不动的日程表。当同龄的孩子在看电视剧、玩游戏、听MP3时,杜威要做的却有这么多。
杜威出生在1991年,刚出生时体重只有2公斤,这让父亲杜子料和母亲李巧英非常担忧。李巧英奶水不足,每天早上都要起早赶到离家3公里的奶站排队买牛奶,倘若哪天去得晚了,儿子的牛奶就会断顿。为了促进杜威的发育,李巧英每天坚持给他按摩。到了4岁时,杜威能站起来走路了,并且越来越健康,顺利地上了小学,品学兼优。
人生总是会发生各种逆转。在杜威7岁那年,李巧英大脑出血,多方救治后,因为脑部出血压迫脑干神经,导致全身瘫痪了。
杜威不得不早早地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每天的安排之琐碎繁重,是同龄人所无法想象的。他不但学会了料理家务,也学会了为母亲下胃管、插尿管、量血压、打针、按摩、营养配餐等。
李巧英的大脑思维相当于三四岁小孩。有一次杜威吃苹果,她看见后非要吃,不给吃就一直跺脚。最后杜威就切了特别小的一块喂给她,结果她咽的时候卡在了喉咙里,脸憋得通红。父亲的电话打不通,催吐也无济于事,最后杜威只能给她一勺勺地喂水,直到她把那块苹果吐出来。
杜威一直在记《妈妈日记》,日记中大部分是照顾妈妈的经验性总结和记录。在日记里,杜威记录了妈妈的饮食反应情况。例如“妈妈吃蜜橘胃酸,以后慎用”,“红枣补食,食后致使血压升高,以后慎用”等等。
渐渐地,杜威已经成了母亲最好的保健医生。医生给妈妈配的各种药,服用后他都要认真记录、分析、对比。哪种药效果一般,哪种药效果明显,他都心中有数。杜威还买了不少诊治瘫痪病患者疾病的书籍,对症购买药品,同时加强对妈妈的康复训练。
为了照顾妈妈,他不可能像其他孩子那样痛快地玩耍。高中晚自习时,他利用大课间回家把菜洗好放在盘子里,等父亲下班做好饭后,他先为母亲喂饭,然后再和父亲一起吃,吃完后赶紧洗完锅和盘子就往教室跑。
杜威曾有短暂的8天住校的经历,但因为担心家人,很快地搬回家里。随着功课日益繁重,杜子料不顾儿子的反对,请了一个保姆,但李巧英已经习惯了儿子的照顾方式,保姆尽管很尽心,仍然不如杜威照顾得周到,无奈,他家不得不辞去了保姆。
2007年,杜子料因为休息不好,在给妻子洗脚时忽然晕厥过去,在医院整整抢救了24个小时才清醒过来。这一次打击,使杜威的心情更加沉重,爸爸虽然康复回到了教学岗位,但是他再不能过度劳累了。杜威坚决不让爸爸插手照顾妈妈。
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母亲奇迹般地恢复了失去近8年的记忆,并且有一侧肢体也能轻微地活动,还能坐在椅子上看电视。
母亲最终还是离开了他们,家中只剩下体弱的父亲。现在的杜威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一名大学生,面对各种荣誉,这个90后男生很淡定。
有关部门说他“为内蒙古自治区未成年人教育树起了一面旗帜”,他感到太大了。“作为一个儿子,我就要负起自己的责任,所有的孩子都一样,我们要承担自己的责任,承担起未来的希望。”杜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