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特稿
谢延信:一诺至孝半辈子
2011-09-02 14:19 作者:文/朱红军

55岁的河南矿工谢延信是方圆上千公里内的“大名人”——这个个头矮小,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的“小老头”是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的职工,其头像曾被印成海报在中原大小城市张贴,以他命名的展览馆也已接待了很多参观者,甚至他还走进人民大会堂讲述自己的故事……

“我走了,这家就破了”

他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退休前,谢延信是一位常年在192米井下工作的普通采煤工,最后的工资仅631元,工作档案的奖惩栏上也空空如也。

他用半辈子——30多年的时间,似乎只做了一件事情——照料病中岳父母及呆傻的妻弟。

33年前,新婚一年的妻子谢兰娥生下女儿40天后,患产后风。当时并不完备的医疗条件无法挽救妻子的生命。作为长女,妻子临终前将自己的父母和弟弟托付给了谢延信。谢延信一诺千金:“我替你把这个家撑下去”。

 
谢延信30年如一日照顾岳母

老岳母住在最大的朝阳的房间里,装着家里唯一的暖气片,窗户缝隙被特意用一排砖头堵上了。她的呆傻儿子,乐呵呵地坐在母亲身边,被问起谢延信,不停地重复,“亮哥(谢延信小名亮儿),好,亮哥,好。”

因为得过几次脑出血,谢延信对很多事情有些记不清了,只是简单地回答“是”、“说不好”,但他脸上始终挂着憨直的笑容,笑容里是善良和朴实。岳父一家的情况极其困难:岳母因患有肺气肿等疾病,冬天的时候连一滴凉水都不能碰,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唯一的内弟先天呆傻,常常一出门就忘了回家,大小便总是粘满一身,生活难以自理,当年,只有岳父一人在300多里之外的焦作煤矿上班。加上襁褓里的女儿,谢延信是这个家里唯一的顶梁柱。

当时的他,22岁,并不是一个能挑大梁的汉子——初中毕业,学业一般,几乎没什么手艺,只编得一手好竹篮,但不足以养家糊口,在小学老师谢元亮眼里,他是一个“不爱说话但有同情心”的老实人。

丧妻之痛,改变了谢延信随后的生活。他当年的挣扎已无从还原,哥哥刘延胜第一时间奉母亲之命去焦作看他,要他回来续娶,在焦作煤矿招待所那间只有7平方米的屋子里,谢延信说,我走了,这家就破了。

1974年到1979年,他在焦作煤矿附近的一家窑厂打工,每天将土坯烧成砖瓦,这里距岳父家10里路,谢延信时常骑着一辆二八式永久牌自行车来回。彼时的煤矿尚是万众羡慕的第一线工人,身为矿工的岳父还能支撑家庭,直到1979年,岳父脑中风,瘫痪在床,多难的家庭至此濒临崩溃。

谢延信的日常生活由此定格,他白天烧窑,晚上回家做饭、洗衣,伺候岳父翻身擦洗,再替岳母烫脚按摩,还有妻弟,得一口一口地喂饭。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