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电子技术的领军人物
回国后,崔铮在国内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印刷电子技术,这一领域比他过去所从事的微纳米加工专业有着更好的应用前景。虽然欧洲、美国,韩国等都有人在做,但在国内却是空白。
中国是世界印刷大国,从事与印刷相关行业的企业达18万家,但在将印刷技术用于电子器件与系统制造这样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应用领域,国内的科研资源与科研力量投入严重不足,致使中国在印刷电子技术领域远远落后于欧美和亚洲国家,崔铮所开创的印刷电子技术在国内相关领域算是一次“开局”。
其实,早在英国时,崔铮就跃跃欲试想要转向,可惜当时时机不成熟,未能如愿。回国后,作为“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纳米所划拨给崔铮1000万元人民币,崔铮利用这笔经费,组建了实验室并配备了科研团队。整个团队15人,来自香港、芬兰和内地院校,齐刷刷都很年轻。
“事情就这么做起来了。”他笑着说,背后的艰辛不言而喻。
所谓印刷电子技术,用崔铮的话说,就是用印刷的方法做电子器件。
“你知道,集成电路板,芯片,是在硅上用复杂的加工方法做成的。我们是把同样的电子器件用印刷的方法做在纸张、塑料和玻璃上。”
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但是,这些看起来像一张张“塑料纸”的东西,确实就是电子器件,用印刷的方法,1分钟可以做10多米,宽度可以达到1米甚至更宽,成本却下降了很多。
在过去几年中,印刷电子已经从显示器、电子纸扩展到了环绕照明、传感器、电池甚至触发器。大面积、低成本、柔性化是这一技术的最大特征。拿起一张酷似胶片的智能标签,崔铮的眼睛放着光亮。利用这一技术制作的柔性智能标签,拿在手里,卷折自如。崔铮说,采用这种方法,未来的电子书可以随意弯曲,也更接近纸张的特质。
过去做起来十分复杂的电子器件,崔铮的小组现在用一台喷墨打印机就可以“搞定”。过去一个智能标签要20美分左右,现在只要三四美分,甚至更低。可口可乐和联合利华这样的公司甚至声称,如果成本降到1美分,他们会考虑将每件产品都贴上这种标签。显然,这一技术的应用前景不可限量。
崔铮告诉记者,“将来的广告牌用打印的方式去做,不仅有图像,还可以信息互动。”成本降低,利用率提高,比条形码包含的信息要多得多。将来,电子车票、出入卡、信用卡等都可以通过印刷电子技术来制作。
这一技术的应用也在其他领域不断延伸,比如太阳能电池,通过印刷的方式,把光伏材料印在塑料上,就可以接收太阳能发电,帐篷、雨伞、背包上都可以使用。
崔铮的团队还率先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全打印薄膜晶体管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把晶体管用打印的方式做出来。
“也就是把原来的半导体材料做成墨水,然后再打印出来。这些材料多是纳米形态,一旦变成纳米之后,再加上溶剂,就可以变成液体。”
说到这里,他打着手势做了一个通俗的比喻:比如面粉,加上水就调成了糊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