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施一公:清华“现在时”
2011-09-02 11:37 作者:文/顾淑霞 周襄楠

施一公,1998年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2003年成为该校分子生物学系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2007年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2008年2月,施一公放弃了在普林斯顿的高薪与荣誉,作为中国第一批“千人计划”专家全职回归母校清华,出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他被众多媒体誉为华人归国科学家的旗帜性人物,由此引发的“施一公效应”,吸引了更多海外科学家回国效力。

2006年5月,是施一公命运的拐点。这位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最年轻的正教授,决定放弃普林斯顿大学正值巅峰期的事业,回归母校清华大学。

竞相争夺的领军人物

施一公的经历,充满神奇。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的他,从小聪颖过人,对数学和物理兴趣浓厚。1985年高中毕业时,学习成绩优异的施一公同时收到了清华、北大等几所重点大学的保送邀请。最终,施一公选择了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命运让他与生命科学的殿堂结缘。

1989年,施一公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在出色完成生物系课程的同时,他还以优良成绩修完了数学系双学士学位要求的所有课程。翌年,施一公赴美深造,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

 
施一公(中)在实验室

1995年,施一公获博士学位,次年到纽约史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结构生物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4月,他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就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

1998年2月,施一公正式就任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一进学校,普林斯顿大学就给他提供了面积2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近50万美元的启动基金。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机制为施一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施一公决定选择癌症为主攻方向,他研究的课题是:细胞凋亡和癌症发生的分子机理。

致癌原因一直是全球科学家致力研究的目标之一,而细胞凋亡通路的破坏与癌变有密切的关系。2003年7月,由于对破解这一生命科学之谜做出的杰出贡献,施一公获得国际蛋白质学会(The Protein Society)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Irving Sig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成为这项奖项成立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生命科学研究学者。当时施一公刚刚36岁。很多该奖获得者如今已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施一公的卓越学术才能得到了充分认可。2001年,仅用3年的时间,他就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而一般申请终身教职需要6年;2003年,他又被聘为正教授,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正教授;2007年,他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短短9年,他就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最高级别的教授职位。

在这样一个前沿领域,领军人物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年轻且学术造诣深厚的施一公,成为许多顶尖级大学争相竞聘的对象。2000年以来,哈佛、MIT、约翰•霍普金斯、杜克、密歇根等10多所美国顶尖级大学都向施一公抛出了橄榄枝。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