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特稿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点:东部,还是中西部?
2011-08-04 10:46 作者:文/兰辛珍

 

孙瑞哲表示,产业转移是纺织企业的自发行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紧张使得纺企成本压力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明显要强于东部沿海地区,会减少劳动力成本带来的压力。

除了纺织服装企业,像玩具、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在寻求“西进”。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说,这些企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是大势所趋,这将有效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产业转移并不是“良药”, 熊晓坤说,中西部地区的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发展。

企业除了考虑劳动力成本外,还要考虑环境成本,比如当地的工商环境和市场氛围等,另外,还要考虑当地政府的态度问题等因素,最主要的还要考虑产业链是否完整的问题,如果产业链不完整,对于企业来说同样有成本压力。

熊晓坤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差异有三:一是,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不同,其相关的配套设施的完善度有差别。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配套设施的建设方面较为完善,对企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二是,市场集中度不同。东部市场的市场集中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三是,渠道分布状况不同。东部市场渠道分布的覆盖面较广,并达到一定深度,而中西部市场渠道覆盖面有限。

目前来看,产业转移只是刚刚起步阶段,中国政府对产业转移给予鼓励。2010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指出,为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引导和支持产业有序转移和科学承接,地方政府可以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给予企业必要的政策支持。

东部转型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地方政府官员心里很清楚,中央政府高层也很清楚,为了改变困境,东部地区从2006年起就一直在考虑产业转型,与转型相关的各种调研,各种研讨会举行了无数次,但各地政府官员并没有下定决心,因为这将给当地的经济带来影响,没有官员希望在自己的任内出现经济“阵痛”。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中央和地方政府不得不下了决心,存在了30年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思路,被“东部地区更好发展”所代替。

2009年,包括广州、深圳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真正迈出了东部地区转型的第一步。2009年1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这一中国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集中的区域,被赋予新的发展思路: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中央政府对上海的功能也重新进行了定位。200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这是上海转型的指导性文件,上海经济发展将从投资拉动型转为创新推动型。

此后,《海峡西岸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指导东部地区经济转型的政策出台。

两年多过去了,记者发现,东部地区在区域经济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也加快了步伐。比如浙江省,这个以纺织服装等为主的省份,在加快改造提升这些传统产业的同时,抓住机遇大规模发展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正成为浙江省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41.6%和65.4%;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83.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了3.2个百分点。

“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制鞋、服装等产业从去年开始大规模向江西、四川等地转移,这也说明东部地区的‘慢’,实际上在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做贡献。”浙江省发改委的一份资料这样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决定中国经济能否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发展,使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变得越来越紧迫。

张卓元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头等重要的任务是从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入手,不再以短期GDP增速论英雄,从制度上解决基础性问题,其重点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张卓元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靠3到5年的努力就能完成的,没有8到10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转方式调结构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最终目标是区域协调发展

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成本增加,但不可否认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是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8.91亿美元,同比增长18.4%。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虽然增速继续高于东部地区,但绝对数量仍然小于东部地区,大多数外商在中国还是把钞票投到了东部地区。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说,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谁更具有竞争力,这不是中国政府的愿望,中国政府的愿望是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王一鸣说,2000年以来,中国先后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央政府加大了向这三个区域重点领域的投资倾斜,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提高了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这些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依托自身的经济基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继续保持领先发展势头。各区域各有侧重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各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发挥,区际产业分工明显增强。一方面,近年来高速增长的钢铁、建材、有色金属、汽车、电子等基础产业和加工工业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另一方面,能源工业等对资源依赖程度较强的产业,向西部地区集聚的势头增强,西南地区的水电资源开发、西北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等,都形成了相当规模。

王一鸣说,中国区域政策的核心目标是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协调区域间利益关系,虽然在控制区域间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而也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但政府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正在重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区域经济政策框架。

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期,中国实行的是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1979年到1995年间,中国开始实行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目的是想让东部沿海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这期间伴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梯度式对外开放,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拉大。 1995年9月25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之一。中国开始实行均衡全面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本文作者为《北京周报》记者



   上一页   1   2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