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方调水到北方,要跨越几个省份,千里迢迢,情况复杂。如何确保水质,是调水区、受水区以及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地区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了把“干净”的水引到北方来,“南水北调”工程明确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调水方针。
独臂老人李进群
今年63岁的李进群是陶岔村人。1970年,他在丹江口水库建设中被钢索绞断了右臂。那以后,李进群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家里人也不让他下地干活了,但他不愿意闲着,于是他自愿担当起渠首看护人的职责,这一看就看了40年。
独臂老人李进群 赵亚媛 摄
每天吃过早饭后,李进群就来到渠首的大堤上走走看看,有垃圾了就捡起来,哪的土路不好了就补一补,公厕脏了他主动打扫,春天还会在堤岸上种些树苗……他干这些活没有报酬,也没人督促,全是自觉自愿,问他为什么,他想也不想地说:“我在水库边住了半辈子了,对这水库有感情,这么清这么好的水,不能让它脏了。”
天色开始暗下来,渠首工地的工人们相互吆喝着准备收工,他们都很清楚,这道闸口完工的那天,也就是他们的家园彻底被水淹没的日子,但是他们依然照常干活,照常互相开着玩笑,只有被废弃的老闸口上标记的水位线,记载了这个地方数十年的故事。
还青山碧水以原色
进入丹江口库区,连绵起伏的山岭自然形成了一个包围圈,把丹江水拥在怀中,虽然是4月初,北方的树才刚刚发芽,但水库周边的山岭上已是满眼的绿色。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聚拢了一层淡淡的雾气,走近水边,浅处的库水清澈见底。此时,一排大雁变换着阵形从头顶飞过。当地的工作人员夏季风颇感自豪地说:“我们这儿的水好啊,可以直接喝,味道是甜的。”中午吃饭的时候,他指是盘中的青菜说:“我们这儿的菜,是真正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不用化肥不用农药。”
丹江口库区周围环境优美 赵亚媛 摄
“自2003年起河南省政府开展了丹江口水库流域内的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制定了水源地水质保护目标和措施。”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环境移民处处长王家永说。
丹江口水库在河南境内的流域面积为7816平方公里,涉及淅川在内的6个县,当地政府围绕“污染防治、造林绿化、水土保持”三个重点,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包括通过水土资源的集约利用,减少农业用地,增加林草植被的覆盖面积,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农业生产中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限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引导农村居民使用沼气代替烧柴,降低生活污染等等,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
以淅川为例,近几年来组织了多次大型环保公益活动,吸引大批青年志愿者参与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治理荒山荒坡。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3%,年减少土壤流失140多万吨。为了净化水库的水质,自2003年起每年实行春季禁渔,让鱼类充分休养生息,另外还人工向水库投放净水能力强的鱼苗,有效增加库区鱼类存量,从而达到持续净化水质的目的。
经过多年的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目前为Ⅱ类,符合直接饮用标准,而且水质多年保持稳定。
着力发展绿色产业
行驶在山间的公路上,夏季风指着路边一片一片的花椒树介绍,因为受环境因素制约,当地积极倡导发展生态农业,利用退耕还林项目,全县建成了花椒、核桃、板栗等经济林基地,既保护了环境,又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当地有一句玩笑话:种50棵花椒树等于养了一头猪。说明了花椒的经济价值。现在,库区周边的宜林荒山和坡耕地都种上了花椒,花椒作为经济绿化带已经形成规模,达200多平方公里,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改善了丹江口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
为保护水源地环境,淅川县从2003年起着手调整产业结构,取缔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我们特意去看了南阳泰龙纸业有限公司,很大一片厂房、职工宿舍、宾馆,因为南水北调工程而闲置。这家公司停产前年产纸浆4.16万吨,高档生活用纸2万吨,年产值1.9亿元,每年上交税利2300万元,是淅川县三大骨干企业之一。2004年,因为不符合库区的环保要求,该公司被关闭。
据王家永介绍,为保护库区环境,水库流域涉及的6个县共关、停、并、转污染企业801家,尤其是淅川县和卢氏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这对地方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2008年,国家财政部制定了“生态补偿机制”,对涉及的6个县进行补偿,由中央财政直接支付,当年的补偿款为8200万元,2009年上涨至2.92亿元,2010年达到了4.67亿元。
淅川县政协副主席、淅川县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指挥部副指挥长李生林说,虽然现在我们减少了一些财政收入,但我们的环境变好了,以后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让全国人民甚至外国朋友也来看看我们美丽的丹江口水库。
事实上,现在淅川已经开始发展旅游业了,我们在淅川期间入住的宾馆和前面提到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馆所在的游览区,都是当地一家公司兴办的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