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新生活
郑州市市区向东20多公里的中牟县刘集镇是安置移民的试点新村,姚湾新村就建在这里。全村250户、1094人,家家都住着带院子的新房,小学校就设在村子里,公路、水渠通到地头,人均1.04亩的水浇地,全村还有24万多平方米的鱼塘。
姚根怀在自己家的大棚里忙着给黄瓜秧搭架子,一人高的黄瓜藤蔓上结着拇指粗细的嫩黄瓜。姚根怀说,这个面积为470平方米的大棚是去年搭建的,自己出了2万元,政府又补贴了7万元,全村有33家都建起了这样的大棚种植蔬菜。今年3月份已经采摘了一批黄瓜、西红柿,卖了8000多元,他估计一年下来纯收入能有2万多元。另外他还承包了14000多平方米的鱼塘,一年收入几万元没问题,这在淅川是想不到的。
姚湾新村的新面貌 赵亚媛 摄
说起和移民前生活的变化,姚根怀掰着手指算起了账: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煤气灶、还有带冲水的厕所,生活上比以前方便了很多。因为邻近省会郑州,打工的机会更多了,就连不需要技术的零工,一天也能收入70元。惟一让他不太满意的,是这里的气候没有家乡的好。“我们那里山青水秀的,空气比这里好,没有风,冬天也比这里暖和。”姚根怀说起丹江口水库,还是一脸的怀念。
村民姚根怀 赵亚媛 摄
姚根怀的邻居是57岁的李小女,她有两个儿子,两家的房子自然连在了一起。她的儿子儿媳都在深圳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两口和两岁的小孙子。老两口去年种了2600多平方米的地,种的粮食足够自家吃的,多余的部分还卖了4000多元。因为人手不够,她家里没有建蔬菜大棚,分的鱼塘也转给别人承包,去年拿到了1700多元的租金。另外,国家给移民每人每年600元的扶持资金,期限是20年,再加上两个儿子打工还会寄回一部分钱,李小女说,她家的日子过得挺滋润的。
王树山先生介绍,这次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移民的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了以前移民的经验和教训,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了移民补偿政策、规划标准和安置方案,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