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特稿
丹江口库区的移民生活
2011-08-02 14:30 作者:文/本刊记者 唐书彪 赵亚媛 矫 枫

盼着早搬迁

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方案正式确定,丹江口水库成为中线调水的水源地,水库大坝将在原有高度上加高14.6米。这意味着,作为库区的淅川县将再次成为主要淹没区,涉及11个乡镇、1276个自然村、3个集镇和36家工矿企业。和工程方案一同确定的,还有中央政府下达的“停建令”,搬迁区内不能建房修路,不能办工厂企业,原本就落后的地方经济与中国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滔河乡张庄村村长张晓军 赵亚媛 摄

滔河乡的张庄村是在1971年和1973年分两批迁到现在的位置的。村长张晓军介绍,全村1940人,因为耕地不足,长年依靠政府的粮食补贴。1993年,为解决耕地紧张,全村有762人迁移至后坡镇。

如今,在张庄村,记者看到大部分人家还住着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坯房。村长家也不例外,他家的四间土坯房,屋里贴着六七十年代的招贴画,外墙都裸露出土砖来。在他家前边有一处民政部门提供的救灾帐篷,门口几只鸡在休闲地溜达着。

张晓军说,因为收入低,又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要搬迁,村里很少盖新房。“停建令”以后,结婚娶妻生孩子的人家也只能盖间简易房。由于房屋老旧,很多人家的房子成了危房,而面临搬迁,房屋又无法翻修重建,经常是一听房子响,赶紧往外跑,去年雨季,就有一家房屋倒塌。他指着村里的帐篷说:“为了怕再发生意外,有的村民只得住在临时帐篷里,我们天天都盼着早日搬迁。”

说起未来的新居,张晓军显得兴奋起来。他说,新村在400多公里以外的许昌市襄城县王洛镇,还在河南省内,村名不变还叫张庄村。新村选址的时候,张晓军和村民代表都去看过,最初是在三县交界处,交通不方便,村民不满意,后来经过协商,调整到现在这个交通便利的地方。张晓军说,按照政策,政府给每个搬迁的人建住房24平方米,划拨耕地1.4亩旱地或1.05亩水浇地。安置点离城市近,可以方便村民就近打工。村民选出代表住在政府在工地搭建的房屋里,和建设监理人员一起参与移民新村建设全过程监督,其他移民群众也经常看看盖新房的进展和质量,路费和食宿由政府出钱,村民们感觉挺满意的。

张晓军一家四口人,选了一套202平方米的二层楼。“赶上你们城市人住的小别墅了。”他笑呵呵地说。当然,除了政府给他的拆迁补偿款之外,他还需要多花几万元,才能买下这个“小别墅”。如果不要这么大的房子,政府的补偿就够了,不用再拿钱贴补建房费用。

离开张庄时,我们看到有一家村民在摆酒席。张晓军说:“这是订婚宴,王洛镇的姑娘看上了我们的新村,也看上了我们村的小伙子,今天专程过来喝订婚酒,等我们搬了新居他们就结婚。”

难舍故乡情

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为了能给这些移民更好的生活保障,尽管当地政府吸取之前移民的教训,经过实地调研,将16.2万移民搬迁至河南省内安置,但这些移民仍然将永久地远离他们的根。更重要的是,他们要舍弃世代生活于此而形成的千丝万缕的血脉亲情、社会关系。

在库区的建筑物上,不时可以看到用石灰刷上去的水平直线,标示“172米”。这看似普通的数字,在移民眼中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因为根据规划的蓄水位,相应的移民水位为172米,也就是说,在172米线之下的库区居民必须搬迁。

金河镇姚湾村的“172米”线从村中经过,65岁的王廷家就在这条线下,必须搬迁,而他的两个女儿都住在淹没线之上,二女儿家离他只有200多米远,平时女儿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他送一份,现在他搬走了,女儿想看他一次也不容易了。

凌岗村的凌应军、凌应祥兄弟两家是去年第一批移民,临走前他们最后一次跪在曾祖父、曾祖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的坟前,最后一次替他们烧次纸。以后水库蓄水,这些祖坟将沉没在水底,每年的清明节他们想回来扫墓都不可能了。

负责当地移民安置的工作人员张才漫女士说,去年移民搬迁的前夜,房子都拆了,她看到一位老奶奶一直坐在家门口,默默地看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在尘土中消失,老人的眼角噙着泪。“那时候我一句话也不能说,我知道,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她说。

汽车行驶在淅川境内,大片大片绿油油的麦田映入我们的视野,当地的工作人员夏季风不时会指着一片麦田说,明年这里就将被淹没,成为一片水面,引得一行人连连感叹。虽然离第二批移民搬迁的时间不足一个月了,依然有村民在麦地里劳作,也许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搬迁生活,不管什么时候搬迁,地总是要种的,能收一季就种一季。

移民小伙伴

在淅川南水北调工程纪念馆内,有一组雕塑,描写移民搬迁离别时难舍故土、难舍亲人的场景,其中有一幕是反映两个少年同学互相勉励期待日后学成再相逢的故事。没想到,这个雕塑的情景,还真让现实中的两个小伙伴活生生地再现了一把。

 
  好朋友熊玲霞和李培   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指挥部提供

就在我们出发去淅川的那天早晨,我们听说河南省政府移民安置指挥部办公室的何铁志和周斌先生要安排原来从淅川搬走的熊玲霞和李培见面了。

熊玲霞和李培是一对好朋友。8岁的熊玲霞家原在滔河乡余营村,9岁的李培家在上寨村,两个村子只隔一条路,从学前班开始,她俩就在一个班,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直到小学二年级。熊玲霞说,她俩是同桌,也是最要好的朋友。

去年8月份,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河南省移民安置总体规划,熊玲霞的家迁到了漯河市召陵区万金镇,而李培的家迁到了许昌市襄城县双庙乡,尽管都在河南省内,但两地相隔110多公里,从此两个小伙伴再也没有见过面。

“我想死她了,做梦都梦见我俩在一块儿玩。”今年3月,熊玲霞把想见李培的愿望告诉了在村里采访的记者。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指挥部办公室获悉情况后,被熊玲霞的纯真愿望感动,决定帮助她们见面,为两个孩子举办“爱心圆梦之旅”。

4月9日上午,河南省负责移民安置工作的人员从郑州赶往漯河,把熊玲霞接到了许昌李培的家,两个孩子一见面就紧紧拥抱在一起。“搬迁时没有见面,很想你,没想到今天你会来。”李培哭着诉说对小伙伴的思念。熊玲霞拿出一个红色的发箍给李培戴上,这是送给她的礼物,她们相约要好好学习,并相互通报各自的学习情况,永远都做好朋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