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社会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后
2011-07-20 15:16 作者:文/本刊记者 安薪竹

“食品安全案件屡屡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暴利驱使、违法成本过低。”6月13日,在第32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分论坛上,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徐沪坦言。

如何化解这类危机,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道难题。面对民众的质疑、日趋严密的舆论监督以及快速的信息传播,政府的应对非常关键。

避免认识偏差

今年上半年,“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等问题又接踵而来……很多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都源自于媒体的曝光,并占用了大量的篇幅和显著的版面。

6月初,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曝光了南京市场上两家盐水鸭厂家存在卫生问题。仅两天后,南京市对曝光的盐水鸭生产企业责令立即停产,并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南京鸭制品行业专项整治行动。

这并不是一个特例。在重庆、广东、辽宁、湖南等地区,“毒豆芽”、“墨汁粉条”、“染色花椒”等事件曝光后,均得到了执法部门的严惩。

“作为营养和食品专家,看到违法事件得到迅速处理是件好事,但现在很多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过度。”中国农业大学营养和食品学院院长罗云波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被放大”,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媒体所描述的那么严重。他说:“我的一位欧洲朋友跟我说,到了中国发现食品安全没有外界所说的那么厉害,在中国的十几天感觉很愉快。”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在6月13日举行的“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座谈会上说,目前大众传媒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报道存在误导公众的成分。

“很多媒体在报道的时候,把食品添加剂就等同于非法的食品添加物,而这样的偏差对老百姓了解食品工业、食品安全会产生误导。”

毛群安认为,不正确的知识信息的传播,可能会掩盖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目前根据监测,在我们国家真正造成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大多是微生物污染,而目前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报道铺天盖地,会使老百姓对我们国家食品安全出现比较大的认识偏差。”

受害者众多

张云是北京市海淀区的一位居民,去年退休后开始每天早晨到市场采购一家四口一天的蔬菜和水果,但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常常让她不知所措。

 
顾客在超市内选购食品

“日本核泄露之后,因为担心核污染,家里有一段时间很少买绿叶菜;“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家里买冷鲜肉格外小心;甚至台湾出现了“塑化剂”事件后,饮料的选择也变成难事儿。”张云说。即使“避孕药黄瓜”、“膨大增甜西瓜”、“催熟香蕉”等大多属于谣传且已被澄清,但她还是有点担心。她引用互联网上流传的一个笑话说,内地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教给大众很多化学知识”。

“我最希望的是违法分子能够得到惩处,这样老百姓才可以吃上放心的菜。”

这一希望的实现可能并不遥远。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在6月13日表示,北京正在建立食品信用管理系统,如果企业因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而被吊销营业执照,其主要负责人5年内禁止从事食品行业。

以往对于食品安全无动于衷的官员也不得不采取行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由于国家重拳出击,全国各地正在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强食品安全隐患的摸底、排查和管控。吉林开通24小时投诉举报热线,聘请1300名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深入社区摸排食品安全隐患线索;四川统一发布食品监管部门、公安和纪检监察部门举报电话;广西给监管一线增配了快速检验检测设备,用于快速筛查有可能被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江苏、广东、内蒙古、宁夏等地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工作……

“除了消费者,每次食品安全事件后受伤害的还有农民。”罗云波认为,农民处于食品供应链的最底层,收入最低,受到的伤害也更直接。

5月底,河南省沁阳市崇义镇吕庄村村民薛恒雷对两个月前发生的“瘦肉精”事件仍心有余悸。他的养殖场存栏生猪1000头,尽管他的猪没检出瘦肉精,但受案件影响,经纪人不再来买猪,100多头该出栏的生猪找不到销路。

在江苏丹阳,虽然使用膨大剂导致“爆炸瓜”的说法尚存争议,但那里的瓜农却遭了殃,大量西瓜被烂在地里,少部分瓜只能卖四角钱一斤,销量不到往年的一半。

2008年大陆发生“三聚氰胺”事件时,台湾食品一度成了安全放心的代名词,“安全食品台湾造”的广告语曾令海峡此岸的大陆人民无比艳羡。而“塑化剂”事件被曝光后短短一个星期, 30年来苦心经营的食品安全的口碑就被彻底摧毁,现在需要比树立品牌更长的时间来重新树立消费者的信心。



1   2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