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平谷桃园化作一片桃花海。为保证果品质量,生产出高品质的精品大桃,繁花过后,平谷果农只利用10%左右的花朵结果,大部分的花朵被疏掉。2006年5月,平谷桃农第一次从桃花上挣到了钱:1公斤鲜桃花能卖到10元左右,而1公斤干桃花能卖到80元。
桃品四大系列中的蟠桃 喻 捷摄
花钱收购花瓣的都是落户平谷的桃花深加工厂,他们看中的是桃花中富含的营养元素。过去“化作春泥”的桃花,现在成了助人养颜的保健品。桃花经过生物萃取提炼成桃花精油,制成软胶囊,每公斤售价高达4万至6万元;而从桃渣中提取的被称为第七大营养素的膳食纤维,每公斤售价上万元。桃花之外,科研人员还开发了桃休闲食品、保健品、调味品、食品添加剂、工艺品等五大系列产品,一百多种产品。
依托大桃资源,平谷区还建成了多家桃工艺品加工企业,开发上市了桃木梳、桃木手链、桃木坠和桃木生肖等200多个桃木雕刻品种,年综合生产能力30万件(个),畅销北京、天津、上海、湖南等国内市场,并出口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聪明的桃乡人还利用桃树枝干等资源粉碎后培养桃菇,生物转化后还可作为农民做饭取暖能源。
“一棵桃树百样宝”。从桃叶、桃花到桃核、桃木,所有材料都派上了大用场。平谷大桃的含金量越来越高,成了可以无限挖掘的一桶金。
科技大桃沉甸甸
2010年,平谷区大桃产业遭受了50年一遇的冷冬。冬天冷得伸不出手,春天的桃花迟迟不开。但在科技杠杆的支撑下,大桃产值依然不断走高,大桃生产取得了历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大桃总产2.8亿公斤,总收入9.447亿元。
每个大桃的背后,桃农辛勤的劳作自然不可少,但能干更要会干。获得平谷“2010果品生产先进个人”称号的平谷区峪口镇果农刘宝利说话干脆: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得听果品办的话,依靠科技。如今的平谷果农,花开时节摘花,坐果以后疏果,定果以后套袋,温室里放蜜蜂,四季管理问电脑……都“前卫”着呢。
“2010年度果品生产先进个人”刘宝利依靠科技种植桃树 喻 捷摄
为了保证果品质量,通常果树都需要疏花、疏果,但平谷果农却是从花刚出芽就开始疏,疏芽之后疏花蕾,然后才是疏花、疏果。一棵桃树可以开六七千朵花,最后根据大桃品种不同,每株树挂果只留几百个。
千挑万选出来的桃子长到栗子大小时,就要套上袋子,从此虫子咬不着、雹子砸不着,农药喷不着。待到采摘前半个月摘了袋,在地上一铺反光膜,确保直射到地面的阳光可以经反射后再次照射到大桃上。细皮嫩肉的大桃经阳光这么全方位地一晒,就一天一个样儿地迅速成熟了。
施肥用的是是发酵腐熟有机肥,打药喷的是生物农药,杀虫用的是太阳能灯……30多项现代栽培技术,培育出了无公害的优质大桃。
靓丽的生态名片
平谷区有10万多农民从事果品种植,有15万农村人口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果品及相关产业。果品生产对平谷区农民就业、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桃产业与工业、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紧密结合,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更加突出。
享受反光膜反射阳光的大棚桃树 喻 捷摄
22万亩的平谷区桃林,占到全区有林地面积的25%,果品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全区林木覆盖率,改善了平谷区的生态环境,为平谷区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作出了贡献。
平谷大桃产业的一品带动,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推动了当地的文化建设。近年来,平谷区努力发掘大桃产业的精神文化功能,建设了一批高标准观光果园;“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已成为了平谷区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桃花被定为平谷区的法定区花;还聘请区内外艺术家,为平谷区量身创作了京剧《大桃熟了》、大型评剧《桃花盛开的地方》等一系列话剧、诗歌、散文作品;并多次以桃文化为主题举办诸如摄影、书画、对联等比赛。平谷区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并传扬着平谷桃文化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