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社会
“赴港生子”再引争议
2011-06-21 10:34 作者:文/本刊记者 龚 寒

于是,众多“港生宝宝”的父母选择把家安在了深圳,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跨境学童”。这些孩子每天早上7点前起床,在老师的带领下浩浩荡荡排队搭乘1个小时的校车前往香港上学,下午放学后再搭车回到深圳的家。

2007年2月1日起,香港政府将赴港公立医院产子的产科服务套餐收费从2万港元上调至3.9万港元。在私立医院生子的实际价格已达到5万~15万港元。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赴港生子的绝大部分均为富裕家庭。

“如果是穷人,光5万港元的门槛都跨不过去。有传言说,有的内地人贷款去香港生孩子,但这么多年我就听说过一个,也仅仅是听说而已。”阿强说,“不少孩子即便回内地,上的也都是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总的来说,内地赴港的产妇家境都不错,并且高学历的产妇越来越多,不乏女博士。”

对于这些高收入、高学历的产妇而言,香港的福利不是最重要的。她们往往见多识广,对社会公平等有着更高要求。内地的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让她们赴港生子的愿望格外强烈。

 
从香港购物经罗湖口岸返回深圳的人们

Helen便是这类产妇之一。她家境优越,高中毕业后即被送往英国留学,毕业后回国工作。第一次去香港,她便喜欢上这座城市,因为那里与英国非常相似。

“我不是为了福利或二胎而去的。”Helen很认真地说。她和爱人在内地生活舒适,且均为独生子女,符合国内生育二胎的条件。

“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香港的妇产服务更加人性化。”Helen说,她既惧怕生子的疼痛,也担心生育过程缺乏尊严。她听说内地的医生、护士常对孕妇大声呵斥。

香港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令她满意,但这份满意代价不菲:7万港元的花费、怀孕8个月时仍要坐24小时火车赴港产检的颠簸和劳累以及当下的烦恼——为了让孩子到香港读幼儿园以便尽早适应语言环境,他们夫妇俩计划赶在女儿3岁前移民香港。

香港目前的移民政策主要有两种,一是优才计划,每年全球只有1000个名额;另一个为投资移民,投资额至少1000万港元,不包括房产。Helen遗憾地发现,这两种政策自己都不具备条件。为此,他们只能寄希望于香港政府对于高学历的“港生宝宝”父母,能够有技术移民的优惠政策。

Helen承认自己没有把握。“这种申请很难批准,估计要等很久,走一步看一步吧。为了孩子,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实在不行的话,我俩就带着孩子到深圳去工作和生活。”她也坦承,对家庭而言这是个不小的变动。

对于那些十分富裕的人来说,赴港生子闸门收紧的影响甚小。

张茹(化名)是一名青岛的全职妈妈,丈夫从事外贸生意。她现在很后悔没去香港生儿子。“一来孩子将来出国留学更容易;二来就算回内地读书,许多教学质量不错的私立学校不限户口,好点的公立学校一样要交赞助费。”她说。

张茹告诉记者,其实她周围从事外贸行业的人,由于工作性质出国便利,已经开始到美国生孩子了。“他们大多是有移民倾向的私营业主,要么本身有陪读打算,要么国外有亲戚朋友。”张茹说,“去美国生难度要比香港大得多,所以香港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赴港生子本来就是锦上添花的事,现在政策收紧,我周边的人大多还是随遇而安,不行也就算了。”

据了解,无论是赴美还是赴港生二胎,目前均属违反规定。深圳市福田区计生局法制科一位刘姓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国家计生局对境外生育二胎的问题有过明确回复,这些境外的孩子只要回内地居住,其父母都要接受处罚,即缴纳“社会抚养费”。若父母是公职人员,还有被开除公职的风险。他表示,他们在工作中已经处理了不少此类案例。

然而阿强告诉记者,他很少听说现实中有谁被处罚,毕竟“港生宝宝”与内地管理部门不直接发生联系。“尽管如此,那些生二胎的人都很谨慎低调,因为大家都不知道政策未来会有什么变化。”阿强说。

香港人的焦虑

内地人赴港生子的政策闸门,开启于2001年的“庄丰源案”。香港特区终审法院依据《基本法》条例,裁定一对内地夫妇在赴港探亲期间所生的孩子庄丰源拥有永久居民身份。该案曾在香港引起广泛讨论,轰动一时。但当时内地赴港门槛较高,能够成行的大多是广东一带持“往来港澳通行证”的人。

2003年,刺激香港经济发展的“自由行”开始实施。内地人得以方便地出入香港旅游、购物的同时,前往香港生子的便利程度也大为提高,并迅速形成了一条产业链。据估算,去年内地产妇为香港私营医院创造了至少18亿港元的收入,一些私立医院甚至重启停办多年的产科。

但普通香港居民并不乐意看到这样的状况。

长期往返京港两地工作的港人Stephen对本刊记者说,香港本是一个低税制、低福利的社会,加上浓厚的商业氛围和巨大的生活压力,人人都有很强烈的危机感,连一些本该退休的老人都还在辛苦地工作。“据我所知,普通香港人对于‘赴港生子’真正的不满在于,未来这些孩子在香港上学、看病、生活,各种公共服务的扩容都要花本地纳税人的钱,而他们的父母却对香港社会几乎没有任何贡献。”Stephen说。

此外,香港媒体热衷报道的一些负面新闻,例如内地富豪赴港买楼炒高房价、内地民众赴港抢购奶粉、新移民不工作靠领取“综援”为生等,都在加剧香港人对于资源被夺的担心。

然而,内地对于香港经济的强大拉动,又令港人这种情感变得复杂起来。“现在去尖沙咀等地的奢侈品店购物,说普通话比说粤语的更受欢迎。因为会豪迈扫货的,基本都是内地人。”Stephen笑着说。

前不久香港政府要给18周岁以上的永久居民派发6000港元,是否派给新移民也引发了强烈争议。某种意义上,香港人对赴港生子者的排斥,是这种焦虑和不满心态的又一次流露。

 
香港大学内地招生

而香港的学者、公共知识分子以及公益团体对赴港生子的态度,则比普通民众要包容得多。

不少学者认为内地孕妇在港生育有助于香港人口保持增长,延缓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据调查,香港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之一。预计到2033年,香港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7%,人口年龄中位数将达到49岁。香港特首曾荫权曾倡议大家“最好生三个”,但应者寥寥。

香港学者、知名时事评论员林贡钦在BBC发文表示,除了缓解老龄化的好处外,现在的内地产妇多为中高收入人群,类似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美国、加拿大等国生育的香港人。她们对香港的经济拉动不只限于妇产,还将扩展至美容、整形、体检、保健等服务业。

一些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人士则呼吁多一份体谅。香港新妇女协进会执委陈顺馨说:“对内地孕妇来说,生育本来是充满喜悦的,但现在却变成了一种内疚经验,这对妇女群体和一个共融和谐社会的建构,都没有好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