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社会
防灾减灾教育任重道远
2011-06-21 10:00 作者:文/本刊记者 卢茹彩

而在没有经历地震的其他地区,具备这些知识的人员比例则更低。

与人们的知识匮乏相对应的,是安全应急类图书遭到的冷遇。不论是各大书店的门店还是当当、卓越等网上书店,《全民防灾应急手册》、《当灾难来临》等科普方面的图书种类繁多。但与品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类图书的购买者寥寥无几。“虽然很多出版社抢时间点出了很多这方面的书,但其销售运作得并不成功。”当当网科技类图书的采购人员谢晓梅说,“即便是日本地震发生后,这类图书的销售也没有大的起伏。”在被问及这些书的具体销量时,她显得特别为难。“我只能说这类图书只占我们销售的非常小的一部分。”她说,“拿2009年中期上架的销售最好的一种来说,两年来也只售出几百本。”而她也坦言,自己虽然作为这类图书的采购人员,家里并没备有此类图书,只是偶尔从电视上得到一些逃生的知识。“可能是自己的意识没有那么强。”她不好意思地说。

需全社会参与

虽然李谷壹所在的小学已经做过好几次全校的疏散演习,在今年汶川地震三周年时又进行了全校的防震演练,但她认为,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别说建1个教室,就是建100个教室,也远远不够。”据李谷壹介绍,他们小学跟周围的社区、消防队、派出所等联系都很密切。而这个安全应急体验教室作为这一片的资源,其他的学校和社区都可以使用,目前,他们已经接待了和平里一小等学校的学生前来上课。“宁可用坏了,别搁坏了。”她说。

 
青少年SOS应急体验营小营员参加应急联合演练活动

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研究院副教授、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方伟华这两年多次到四川省成都市开展中小学减轻自然灾害风险教育方面的工作。他主持编写的《中小学防灾减灾读本》(包括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成为四川省第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读本,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们学习自然灾害知识,提高避灾自救意识,学会逃生技能。教材出来之后,北京市的中小学校也打算用,但他认为,“灾害区域性很强,北京面临的自然灾害跟四川非常不同”。方伟华说:“我们应该鼓励做区域性的乡土教材,而不是全国性的统一读本。”

不仅如此,方伟华认为,在防灾减灾教育这方面,不仅是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也至关重要。“现在的状况是,缺乏给中小学生上课的教师,也没有师资培训的实用教材。”他说。李谷壹对此也深有体会。全校180多名学生,只有她一个人负责安全课。“说白了,我们是门外汉,顶多是个‘票友’。”她自嘲地说。虽然安全应急体验教室启动的时候,“儿基会”有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计划,但到目前仍然没有进行。方伟华说,根据《国家防灾减灾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包括教师在内,我国防灾减灾这一块的人才资源需求总量在“十二五”末大约为275万人,缺口很大。

方伟华指出,防灾减灾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方面的事儿,应该提倡“综合减灾”的概念。“整个社区的资源要联合起来,所有相关人员都参与进来,比如说社区居民、主要机构、志愿者、社会组织等都必须纳入进来,才能形成有效的防灾减灾机制。”他说,目前,公众的防灾减灾大多停留在意识层面上,“意识>知识>技能>行动”。

据方伟华介绍,截至到2010年,全国共建立了1562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十二五”期间计划再建成5000个,“但从示范区的分布情况看,东部多,西部少”。虽然如此,方伟华认为,防灾减灾教育要注重实际内容,而不是形式。“从国家、地方到基层社区,很多都建立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但一些地方或社区的预案存在雷同,且多为行政性的,在技术层面上操作性差。”他说,“另外,应急预案的演练也非常重要。”据他介绍,在2010年甘肃舟曲泥石流发生之前,在民政部支持下做过演练的陕西省宁强县骆家嘴村,虽然遭遇暴雨洪水灾害造成了房屋倒损,但是由于人员疏散及时,有效地避免了人员伤亡。

方伟华认为,防灾减灾还迫切需要摸清全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状况。“如果说连一个社区、一个学校、一个家庭所处的地区是否存在危险或者说存在何种危险都不知道,防灾减灾根本无从做起。”他说。目前,“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主要任务中就包括要摸清中国重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减灾能力,完善相关数据库。

每年的5月12日是“国家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不要什么事情都等着政府来做。”方伟华说,“在防灾减灾这一块,每个人的意识和行动都至关重要。”

“不能‘神话’日本中小学的防灾减灾教育,日本中小学也不是天天都进行防灾教育,很多学校一年也就演练一到两次。”方伟华最后说,“而且,防灾减灾教育不能弄得学生们什么都怕,失去了开拓精神,把孩子们培养成‘小绵羊’。”



   上一页   1   2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