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贵介绍说,下塘镇上有留守儿童一千八百多名,在该活动室建成之前,镇上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在放学后只能回家,有小部分年龄大点的孩子会去网吧。而活动室建成之后,给孩子们提供了活动的设施和场所。不仅如此,活动室还定期组织孩子们观看有关用火、用电等安全防患意识的短片,以增强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经常邀请已经考上大学的留守儿童回来和孩子交流学习经验,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尽我们所能给孩子们提供服务,让孩子们在这里能够学得好、玩得好。”徐先贵说,他主要负责活动室器材的管理和维护,而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主要是交给孩子们自己。每隔一段时间,活动室就会有由孩子们评选出一名“小小管理员”,在管理员的指导下负责管理其他孩子。“采取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组织协调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交流。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亲情的缺失使他们在性格上往往会比较内向,不善于和人交流,而‘小小管理员’这种方式,给孩子们创造一种交流的机会。”徐先贵说。
在对待留守儿童的态度上,徐先贵认为要做到“既是他们的叔叔,也是他们的朋友”。“只有当孩子们的朋友,让孩子从心里接纳你,他们才能对你敞开心扉,你也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 徐先贵说,“而要做到这一点,细心与耐心是必不可少的。”
徐先贵解释说,留守儿童一般都不爱与人交流,他们不开心或者有烦恼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独自承受,因此要善于细心地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来发现问题,多和孩子们聊聊天,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而在开导他们的时候要有耐心。“他们的自尊心都很强,言辞如果太激烈或者语气太重,反而会伤害到他们,适得其反。”他说。
2011年,安徽省妇联计划建设455个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由省财政投入910万元,为每个活动室统一配置图书和体育活动器材。
虽然“留守儿童活动室”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徐先贵和同事们也一直关注着孩子们的成长,但是徐先贵认为,孩子们要健康地成长,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父母能回来照顾他们,至少多回来看看他们,因为“留守儿童活动室”毕竟是一个孩子们活动的场所,它并不能填补孩子们在感情上的缺失,而父母亲对孩子的爱才是这些孩子最需要的。
亲情无可替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安徽省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方式。合肥市长丰县实施了“一对一”帮扶活动,即长丰县每一名干部对口帮扶一名农村留守儿童,从县委书记、县长到乡镇的普通干部都确定了帮扶对象。
陈燕是长丰县政府的一名干部,她帮扶的对象是长丰县义井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戚玲玲。陈燕说,戚玲玲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她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不幸离开了人世,家里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了母亲的肩上。为了养家糊口,她母亲不得不选择到城市里去打工,而戚玲玲与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陈燕仍然记得第一次与戚玲玲见面的情景。那是在确定帮扶对象的座谈会上,当时戚玲玲表现很冷淡,在介绍自己情况时只简单地说了几句话,之后便低头不语。在座谈会结束后,其他留守儿童或是与叔叔阿姨聊天,或是与叔叔阿姨合影,而戚玲玲则拿起书包转身就回了教室。
陈燕曾经送给戚玲玲一套图书,在每本书的首页都写了鼓励的话,并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她告诉戚玲玲,不管在任何时候,只要需要帮助,都可以给她打电话。“但是到目前为止,戚玲玲一次电话也没打过。”在和戚玲玲接触一段时间后,陈燕发现戚玲玲的自尊心比较强,不愿过多接受别人的帮助。
“她更需要的是母亲能陪在身边。”陈燕感同身受地说。她自己有一个比戚玲玲小2岁的女儿,她很清楚女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需要母亲在身边照顾的。
陈燕每次到义锦乡下乡时都会安排时间去看望戚玲玲。而为了不经常打扰戚玲玲的生活,陈燕更多的是通过学校的老师了解戚玲玲的情况。
在对戚玲玲的帮扶过程中,陈燕认为戚玲玲最需要的还是亲情上的关爱。“物质上的帮助并不是她最需要的,如果在物质上给她过多的帮助,反而会给她带来压力,不利于她的成长。”陈燕说,“给她带的那些图书还有学习用品,比不上她母亲的一个电话更能让她开心。”
陈燕打算等暑假的时候,把戚玲玲接到家里住几天,一方面可以让戚玲玲感受一下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自己的女儿可以和戚玲玲互相交流,孩子们能有个伴。
陈燕说,虽然现在社会上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工程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是他们的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多回来看看他们,或者是选择在离家近的城市打工方便照顾孩子,毕竟父母亲的爱是谁也替代不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