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特稿
汶川新形象
2011-06-20 14:56 作者:文/柳德米拉·古巴列娃〔俄罗斯〕

大地晃动、道路翻滚、山峰咆哮、石如雨下……2008年5月12日一场毁灭性的地震横扫四川。受灾面积相当于西班牙国土,3万多次余震,超过6.9万人丧生,近1.8万人失踪,近800万所房屋倒塌,近2500万处建筑物损毁。

距离那个可怕的5月已经过去了3年,如今我们的记者来到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地方,只想亲眼目睹四川人如何重建家园,生命如何在这里重生。

3年前,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端的4667个城镇、417个县、区和48810个村子在地震中受灾。地震发生后,8万多个救援队陆续奔赴灾区,从废墟中救出8万多人,400万伤者得到了及时的医疗救助。地震发生10天后,灾区1500万人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灾后3个月后,,有1200万人回到自己的家园。

家园快速建成

在四川,住房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来源于被损毁建筑的重建和修复,另一方面还有赖于各种英明的政策。正是基于这些政策,全新的住宅、新型的城镇得以变成现实。地震过后仅一年半,1500万农村房屋重建。灾害发生两年后,城市居民住进26万个重建建筑。受灾的四川人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坚韧、强大的精神力量及对生活的热情。他们响应政府的呼吁,不仅自发重建被损毁的家园,而且勇敢地面对灾害带来的挑战——在新的地方建立崭新的、高质量的住宅。政府出台了不少值得肯定的政策,如给无家可归的人发放补贴,当每个家庭或者个人找建筑公司修建房屋时,他们便可获得银行贷款,根据自己的意愿建造新住宅。

水磨镇新貌

水磨镇被称作汶川的大门,我们来到了重建后的这个镇子。地震前,这个有着发达工业的镇子已经在岷江支流的寿溪河畔矗立了1000多年。

 
北川商业街开街

2008年5月,水磨镇在地震中被彻底摧毁。现在的镇子从一片废墟瓦砾中恢复。小学和中学的校园、专门的教育机构、装备了现代化设施的医院都已经重建。两层、三层的建筑让这个新城迸发出一种独特的美,令人产生错觉,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档的别墅区或者一个豪宅区。

这里的建筑拥有华丽的外表,而且风格各异。这里的民族建筑非常有趣,信仰也独具特色(例如,羌族崇拜大山、白色的石头还有羊角;藏族的传统信仰则是喇嘛教;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当人们有了吃的,有了住的,下一步考虑的就是生活来源了。水磨镇的人们决定发展旅游业,并将这个镇子变成了一个4A级景区。这里的环境非常优美。为了保护环境,修建了垃圾处理厂,使用再生水。北京大学帮助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进行了震后重建规划。根据规划,除了旅游业,该区将来还要发展文化教育产业。水磨镇还建起了博物馆、旅游中心和会展中心。在禅寿老街上修建了四川西部少数民族风格的建筑。紧密分布的藏族建筑令人想起了那座著名的藏族建筑——拉萨的布达拉宫。旁边矗立的是著名的羌族塔楼、汉族和回族民居。在这里,你不会看到两座一模一样的建筑。门窗、门槛、阳台、屋檐都美丽且精致。

当你走在重生的水磨镇上,看到一张张快乐的面孔,你会想起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的话:“没有什么困难能压倒中国人民!”

(柳德米拉·古巴列娃 《人民画报》杂志社俄文专家)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