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4日,地震后的第三天,水磨镇首次向外界发出“我们急需大部队救援”的求救信号。在这个距震中映秀镇不足10公里的小镇,有近2万人受灾,92人死亡,大量居民住房、公共设施倒塌或严重损坏。
2011年4月8日,基于水磨“将灾后重建与人们生活完美结合”,联合国为这个中国小镇颁发了“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奖牌。
“很吓人,房子一下子就摇起来了,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大劲儿,背起我妈就往外跑,还好没砸到。”51岁的王俊芳提起3年前的地震仍心有余悸。不过跟大多数乡亲一样,她更津津乐道自己亲眼看到的废墟中建起来的新水磨。
2011年4月6日,四川汶川水磨镇,当地人提着鸟笼遛弯
在王俊芳看来,水磨现在“因祸得福”,地震带来了灾难,原来的家都被毁了,但重建还给水磨人更美的新家园。“过去我们这里生活清淡,没得收入,空气中的灰尘一片一片飘得跟下雪似的。”王俊芳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告诉记者,“现在我们镇子不搞工业搞旅游,天变蓝了,每家都有住房、商铺,大家都有事情做、有钱赚。”王俊芳从以前的水泥厂退休后,在水磨中学找了一份临时工,协助管理学生。
重建让水磨“回归”
水磨镇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南部山区,是藏、羌、回、彝、汉等多民族聚居地,有碑文的历史可追溯至商代,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寿之乡。1985年被规划为阿坝州高耗能工业示范区后,水磨变成一个高污染的工业城。地震前,水磨镇境内的60多家水泥厂、铁厂、硅厂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支撑着约1.5万群众一半的家庭收入。
“灾后重建中,水磨不是简单的‘房倒修房、路坏修路’,也不是简单恢复到震前水平,而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仅要解决民生,更要解决发展。”文永刚向记者介绍水磨镇灾后重建的“立意”。32岁的文永刚是藏族人,水磨镇分管旅游的副镇长。
如何为新水磨定位,是当初摆在阿坝州和对口援建城市广东佛山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科学论证,最终确定了让水磨回归文化,让它从一个高污染的工业城,变成一个宜居的旅游城、文化城——佛山将“珠三角”产业升级的经验,带给了重生的水磨。
“水磨镇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接卧龙熊猫保护基地,北连震中映秀镇,又是多民族聚居地。”文永刚认为水磨具有发展旅游的区位优势,“重建后的水磨尽显羌文化特色,虽然小,但很精致,是川西坝子的小丽江。”
据了解,水磨镇日接待能力设计为5万人,目前达到2万人,游客以成都及周边地区为主,主要集中在节假日。文永刚坦承,水磨作为新兴的旅游区,硬件有了,但软件方面需要完善和细化的地方还很多。“最主要的是要有突出自己的特点。”文永刚说,接下来水磨会进一步增强藏、羌文化的挖掘,这也是水磨旅游的“卖点”。
“人家把路修好了,怎么走得靠自己”
老人村是水磨镇下辖的18个村庄之一,村民有850多人,都居住在镇上。通过王俊芳的引荐,记者见到了村支部书记余平良,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观景茶园老板。观景茶园所在的禅寿老街就在老人村,是水磨镇的中心地带。
据了解,水磨人此前以农耕为主,每逢农历一、四、七的日子,各村的人都带上自家生产的东西到老人村,沿老街摆卖。老街是水磨最繁华的地方。大约十年前,政府觉得老街太过拥挤,在寿溪河东岸修建了水磨大市场,商户们都集中到市场里售卖商品。从那以后,老街就萧条了。
“5.12”地震,老街上的房子全毁,并有22人遇难。水磨重建,重塑禅寿老街的标志性地位必不可少。由佛山援建的禅寿老街项目恢复工程,按照统一规划、旧址复原的原则,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将汉、羌、藏等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建设川西民居古香古色旅游小镇。重建不仅解决了灾后227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同时将长1200米的老街打造成了“以家带店”的宜居模式,为发展旅游业、增加群众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家把路修好了,怎么走,得靠咱们自己。”余平良家里有12口人,在老人村是个大家族。水磨镇“搞旅游”定位明确后,原先以耕地为生的村民很茫然。余平良率先尝试经营“茶楼加客栈”为村民探路,他开设的观景茶园是一幢两层楼的建筑,有900多平方米,楼下卖茶,楼上有15个住宿标间,2011年春节期间,旅游收入1万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