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愿意我们把他当健全人”
北川中学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唯一一所高中。逾千人在3年前的地震中遇难。如今,这所由中国侨联援建、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来自73个国家和地区数十万爱心人士捐赠的学校传出了朗朗读书声。新校园的纪念墙上,记录了不尽的人间大爱;班级板报栏中,张贴着以“感恩”为题的作文。没有经历过灾难的孩子,难有这样深刻的思索和感受。
这座现代化校园的建筑普遍为3至4层,最高5层,每栋建筑都设有多个紧急通道。这样可以保证一旦灾难发生时,孩子们在20秒左右的时间内逃到室外空地;由于地震导致部分学生身体残疾,学校还专门在教室、宿舍、图书馆、卫生间、餐厅等各个场所配备了残疾人便利设施,教学楼、宿舍楼等都建有残疾人坡道,伤残学生不仅有独立的宿舍,其房间的单人床、坐便器等也都进行了无障碍处理。
郑海洋正在这里准备今年的高考,2008年,他是北川中学高一学生。地震中,在夹缝中做手势的郑海洋微笑的照片,曾被当作坚强乐观的符号广为传播。
“我表弟原本很高,将近一米八,很帅气,现在只有一米六几,他能靠假肢走几步路,但基本上是靠轮椅。”25岁的魏新亭是北川新县城的解说员,提起表弟郑海洋来几度哽咽。郑海洋被救出后高位截肢,之后又因为伤口感染接受了两次手术,残肢非常短。
地震改变了这个原本品学兼优的学生的命运。“弟弟原本应该去年就考大学的,因为手术拖到今年。”魏新亭说,如果不是地震,弟弟肯定能上一个好大学,“但现在身体这个样子,再加上耽误来耽误去的,只能是考上什么上什么了。” 魏新亭说姨妈原本很漂亮,从郑海洋受伤到现在,人老了好多,头发都白了。“她现在基本上就是围着弟弟转,北川中学很照顾郑海洋,聘姨妈做生活老师,管理宿舍,也方便近距离照顾他。”
在为弟弟难过的同时,魏新亭也为郑海洋庆幸,毕竟他活下来了。地震中他们这个大家庭有几位亲人已永远地离开,其中包括魏新亭最喜欢的表姐,“最后一个也没有找到,家里照羌族的习惯为他们设了衣冠冢。”
2010年5月12日,在一篇地震两周年的纪念文章中,19岁的郑海洋写下了这样的话:“我们会在镜头前面表现得非常坚强,非常乐观,我们会对每一个陌生的人微笑,那是因为我们不想让你们看到我们的懦弱……其实我们并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那样坚强……”魏新亭说很少听弟弟谈及地震的话题,我们在一起时,照样说笑,跟以前一样,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我们都把他当健全人看,这可能也正是他希望的事情”。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魏新亭希望家人能慢慢走出伤痛。她说可能是职业的缘故,每天都在为大家讲述北川新县城的建设过程,每讲一遍,内心对帮助北川重建的人的感激就会增加一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