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是孩子们庆祝节日的时候。无论他们身处何地,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本刊创办人宋庆龄同志一生都把儿童和儿童工作挂在心上,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一生是同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向世界发出“救救我们的战灾儿童”的呼吁,多方奔走,帮助各地建立孤儿院、托儿所等收养难童;抗战胜利后,她投入很大精力在上海举办儿童福利站、儿童剧团,为贫苦儿童提供生活、教育和医疗援助;新中国成立后,她被推选为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继续为儿童事业而忙碌。她把儿童看作“世界之宝”,“人类的花朵”、“革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尽管公务繁忙,她都尽可能地以题词、著文以及与孩子们一起观看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联欢节目等方式祝贺孩子们的节日。即便在她身卧病榻的最后日子里,她仍然牵挂她一生挚爱的少年儿童事业。1981年5月14日,她靠在病床上,为即将到来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报告会写去贺信;5月22日,她写下《愿小树苗健康成长》,为孩子们留下最后的赠言——“愿你们和小树苗一同成长,成长得挺拔、旺盛,经得起任何暴风雨和病虫害的考验,成长为栋梁之材。”
在四川汶川等地震灾区,孩子们得以在全新的校园里,庆祝今年的节日。截至4月底,四川、甘肃、陕西等重灾区已建成各类学校3839所,占规划任务的96.6%。其中四川省需重建的3001所学校已竣工2882所,占96.9%。在书声琅琅的校园里,孩子们珍惜着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时刻铭记着震后全国人民送来的温暖。在灾区的很多学校,感恩教育课走进了课堂。而每到这个属于孩子们的节日,他们也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祝福和礼物。铭记感恩、重新前行,这应该是灾区人民——不仅是孩子们——共同的生活写照。
需要关注的还有全国5800万留守儿童。尽管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前所未有,但由此带来的留守儿童现象也应该备受社会关注。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外出打工就是为了给子女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但长期与父母分离,也导致了部分儿童的身心健康出现了问题。在这个属于孩子们的节日里,我们应该呼吁更多的人——社会各界以及孩子的父母——给他们更多关爱。而政府应该做的,则是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在父母打工所在的地区,就近接受教育。如此一来,留守儿童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最后,让我们借用宋庆龄同志的话来结尾:“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