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特稿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库区移民生活
2011-06-15 15:23 作者:本刊记者 唐书彪 赵亚媛 矫枫

 (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有治水的传统。“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至今,是中国最早的治水传说。

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中国仍处于原始社会,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灾害,导致田地被淹、人民死亡。为了解除水患,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治水。鲧治水9年,无功而返后被处死。部落联盟会议又推举了鲧的儿子禹。禹经过实地考察,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修筑和加固堤坝,并采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在治理洪水的十几年过程中,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流入大海。

因治水有功,禹被后人尊称为大禹,即“伟大的禹”。“疏导”也成为中国人处理棘手难题的重要方法。

引漳十二渠

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是战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灌概区为漳河以南,即现今中国河南省安阳市北一带。

人们通常认为,该渠由战国魏文侯时邺城县令西门豹所创建。“河伯娶妻”就是西门豹治理邺城时发生的故事。

史书上说,西门豹到邺城之前,当地官员向百姓征收重税,用于“河伯娶妻”。河伯就是河神。百姓上交的钱财被巫婆和当地官吏瓜分。巫婆收到钱后,寻找漂亮的年轻女子,选定吉日,把女子投入河中,“嫁”给河伯。巫婆还散布谣言:“如果不为河伯娶妻,大水就会淹死邺城所有的人”。西门豹上任后,同情人民的疾苦。在河伯娶妻那天,以“新娘子”不漂亮为由,让巫婆去跟河伯解释,趁机把巫婆和她的同党投入河中。当地官员再也不敢以河伯娶妻为由向百姓征税。此后,西门豹发动人民兴修水利,开凿了12条沟渠,引漳河水浇灌农田。

引漳十二渠的渠首在邺城西边(河南省安阳市北)18里处,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漳水浑浊、泥沙较多,可灌溉出肥田,邺城一带也因此而富庶起来。

1959年,当地政府在漳河上修建岳城水库,代替了古灌渠。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通常认为,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成都一带)太守李冰及其子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主持修建的。

在都江堰未修建之前,成都平原上的岷江经常泛滥成灾,当地人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李冰父子和当地人民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修建了一座既分洪减灾又灌溉农田的大堰——都江堰。都江堰建在岷江由山谷进入冲积扇平原的起点上,其主体工程包括宝瓶口进水口、鱼嘴分水堰和飞沙堰溢洪道。

起初,李冰父子聚集了一批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进行勘察,决定凿穿玉垒山引水。他们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打通玉垒山后,岷江水便能畅通流向东边,使得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解除了东边地区的干旱。

因岷江的地势东高西低,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后来,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近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沙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因此取名“飞沙堰”。

都江堰设计合理、巧妙,一直承担着分洪减灾、引水溉田的作用,成都平原因此成为“天府之国”。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是离震中最近的地区之一。地震造成都江堰水利枢纽鱼嘴部位出现裂缝,外江闸管理房和备用发电机房坍塌,但并未影响工程的安全运行,都江堰灌区在517日就基本恢复全灌区的农业用水。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仍能在今天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灵渠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通航,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中原后,挥师五十万大军南下,试图平定“百越”(中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为了尽快征服岭南(中国南部),秦始皇命令监御史史禄于公元前219年修建灵渠。

灵渠由陡门、南北渠、秦堤等主要工程组成。它沟通了属于长江水系的湘江与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构成了遍布中国东部和南部的水运网。

灵渠的设计科学且灵巧,工艺完美,与都江堰、郑国渠被誉为“秦代三个伟大的水利工程”。灵渠上的陡门(又称斗门),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后人甚至用“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说法来证明它的历史地位。

灵渠的建成,保证秦军南征粮食和物资供应,帮助秦始皇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秦朝的版图上增设了桂林、象郡、南海3郡,中原和岭南经济、文化得到交流,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过汉代、唐代的继续修筑,灵渠一直保留至今。目前,在航运、农田灌溉等方面,灵渠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京杭大运河

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的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持续1779年,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流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

据史书记载,吴王夫差和秦始皇都先后开凿过后来京杭大运河的某一段河道。到了隋朝581618,隋炀帝动用了两百余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经7世纪到13世纪的唐宋两朝的发展,京杭大运河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等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为中国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便利,还带动了运河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

十九世纪以来,随着海运兴起、铁路通车,京杭大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弱。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的问题增多,京杭大运河一度处于萧条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京杭大运河的部分河段得到拓宽加深,现代化码头和船闸得以修建,航运条件有所改善。现在,这条古老的运河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通道。



   上一页   1   2   3   4   5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