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
上午11点,正是太阳高照的时刻,30多位淅川县滔河乡的村民,戴着遮阳的帽子,小心翼翼地把土中的碎片分拣出来。在他们身后,两段破败的城墙静静地矗立着。这是滔河乡下寨遗址的挖掘现场。在2014年丹江口水库水位加高后,这里将被大水永远淹没。
在淅川县,像下寨遗址这样即将被淹没的文物点有128处。
抢救4000年前的文物
下寨遗址位于淅川县滔河乡下寨村北,北临丹江,东、南临滔河,地处两河交汇处,与南面的滔河乡隔河相望。早在1957年,淅川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就发现了该遗址,1984年河南省文物普查时对其进行了确认。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的建设,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2008年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淅川滔河下寨遗址考古队进驻工地。
考古队丁保成教授告诉我们,发掘的目的是抢救文物,同时确保丹江口水库工程的顺利实施。丁教授说:“这里是我国中原地区与长江流域古代文化的交汇地区,通过发掘认识该遗址的文化特点,希望更多地了解这一地区古代的文化面貌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情况。”
下寨遗址分为两部分,北部为城址,南部为遗址,总面积约47万平方米。北部是清代同治年间修筑的“滔河寨”,城址呈弧角长方形,东西约820米,南北宽约440米。东南部尚保存部分城墙,城墙残高约6米。对该遗址的挖掘和研究重点集中在龙山文化末期中原文化的南下和早期楚文化的相关问题。
龙山文化距今约4250年到3950年,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这个文化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顶峰时期。
在下寨遗址的挖掘现场,农民工在考古队成员的指导下进行作业。他们的工作大致分为三部分,挖土、运土和筛土,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工作过程中分拣出文物碎片。这些农民工全部来自附近的村庄。他们告诉本刊记者,虽然每人每天只有20元薪水,但是好在这里离家很近,过来挣点外快可以补贴家用。
也许这些农民工并不了解,他们每天重复的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的意义。从下寨遗址中已经出土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比如属于石家河文化时代的石钺。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600年到40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该文化已经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从被忽视到被重视
这几年,《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盗墓小说在中国非常畅销。几乎每本盗墓小说中都会提到一种名为洛阳铲的工具。
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建都早、朝代多、历史长的都城之一,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的古代墓葬和遗址极多,洛阳铲也因被广泛应用在洛阳而得名。洛阳铲的一端是半圆柱形的铁铲,可将地底深处的泥土带出。据传,洛阳铲在明代中叶即流传于民间,盗墓者用它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墓葬。如今,洛阳铲也成为考古工具。
考古队丁教授一边演示洛阳铲的用法,一边告诉记者如今盗墓现象仍然十分严重。这也是文物考古工作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看重的原因之一。事实上,丹江口库区的文物保护工作也经历了从被忽视到被重视的过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丹江口水库初建期间,文物保护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考虑。直到1974年丹江口水库蓄水后,随着库水的消落,20余座春秋时期楚国的贵族墓葬群被冲出,青铜器、玉器等5000多件有价值的文物“重见天日”。人们通过这些文物推断,淅川可能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诸侯国楚国最早的都城。
淅川县是古代江汉流域通往关中的交通要道,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在这里都有遗存。2003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市县文物部门对淅川淹没区的地下文物进行了复查、论证,核定古文化遗址、古墓葬106处,古建筑2处,古代碑刻1处,古化石和古人类地点19处,总计128处。
如今,在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淅川县文物局文物办副主任黄胜坤先生告诉本刊记者:“通过这些年不间断地对库区文物分布调查,我们为省里南水北调办提供文物分布图。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根据我们提供的信息统一安排,每年会批复一些考古计划。”自2005年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77个考古发掘队来到淅川,承担并完成库区发掘项目85个。其余的库区考古发掘项目将在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全部完成。
黄胜坤表示,淅川县文物局主要负责协调考古队用工和安保的问题。“县里现在发掘的都是淹没线以下的文物,属于抢救性发掘。时间比较短,我们只能有重点的挖掘。”他说。
为了配合文物考古发掘,淅川县在去年成立了文物整理基地。黄胜坤表示这是为了方便考古队复原、整理文物。“成立基地前,考古队都是比较分散的,把文物带到县城,自己找房子整理。成立基地后,他们可以统一在这进行整理。”目前,13个考古队正在使用该基地对文物进行修复和研究。
工程必须绕开文物
2009年,2000年来一直是个疑团的曹操墓在河南安阳市被发现。考古队领队潘伟斌教授正是在从事对南水北调沿线文物点——安阳固岸墓地发掘研究时,得到了关于曹操墓的线索。
河南省历史悠久,是中国的文物大省。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河南省既有丹江口水库所在的淹没区,又有沿线干渠经过。据统计,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点330处,国家批复的文物保护项目273项,发掘面积85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4.45亿元。
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环境移民处处长王家永说:“河南省是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任务最重的省份。”为此,河南省文物局专门成立了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负责统筹全省的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
2008年,国家文物局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联合出台有关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文物保护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
王家永告诉记者,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规划论证阶段,已经出现了因为文物点比较重要而修改工程图纸让工程改道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点,也要赶紧停工上报。他说:“2008年,在安阳的二标工程段,发现了战国墓地群。我们就必须先让文物部门来进行挖掘,文物挖掘之后才能继续施工。类似的情况很多,由于文物保护,也经常影响工期进度。”
据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董睿先生介绍,截止到2011年2月底,河南省已完成228项地下文物保护项目的考古发掘工作,完成发掘面积近8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8亿元,出土文物逾6万件。其中,鹤壁刘庄遗址、新郑唐户遗址等6个项目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1年,在加快库区文物发掘保护工作进度的同时,河南省还将促成南水北调博物馆建设,并完成地面文物搬迁复建和总干渠文物巡护等工作。
类似情况在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其他地方也有。据中国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总工程师沈凤生先生介绍,东线和中线发现有文物的地方还比较多。如果是不重要的,一般是文物局来把文物挖掉,渠道还按原线路走。他说:“我曾经去看过,在郑州附近的新郑附近有一个遗址,属于不是特别重大的,我们就是给它挖掘之后,渠道按原线走了。”但是,也有例外。在山东,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文物。这个文物是以前从来不知道,工程开挖之后才知道有个很大的城。这种情况下,工程就必须改道,绕过它,多花了不少钱。沈凤生说:“没有办法的,直接绕过它。原来是直线,只有11公里,后来加了好几公里,而且是绕了之后,所有的东西都要调整,重新做设计、重新报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