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官场小说火爆的背后
2011-05-16 14:45 作者:文/何 瑫

读者奉为官场指南

官场小说的异常火爆和其他文学类作品的冷清场面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反差。是谁在阅读官场小说?人们为何爱读官场小说?

《决策》杂志在2009年底所做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官场小说的阅读人群中,党政机关公务员占到30.5%,工商企业工作人员占27.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20.3%。三者相加,占到了阅读总人数的79.7%。

对于官场小说的阅读目的,59.3%的人认为是“从小说细节中看到官场现状”,有48.48%的人将关注点放在了“揭露腐败”上。

曾出版《官运》、《位置》等书的官场小说作家肖仁福认为,“官场小说”畅销离不开当下的官场文化。

“中国文人学而优则仕,这种官场文化、机关人生,某种程度上就是‘主流人生’。公务员考试为啥年年火爆?大家关注‘主流人生’是可以理解的。”肖仁福说。

《省委书记》的作者陆天明则认为:“中国的官场左右了老百姓两千多年,和每个人的命运关系太大了。官场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运作、官员怎么活着,老百姓想窥探一些东西,这造成了官场小说的大热。”

与他们的观点互相印证的是,受调查者中有14.4%的人认为“初入官场者可以通过小说熟悉官场、了解官场,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部分读者坦言,之所以对官场小说感兴趣,是因为“里面描写的是一些局外人无从知道但又确实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我什么都不懂,急需要补充这方面的知识,不至于让自己糊里糊涂地断送前程”。

调查数据显示,40.2%的人认为“小说中反映的是现代官场生态全景图,值得看”;有13.3%的人认为阅读官场小说可以“学习主人公的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找到某种共鸣”;而真正认为“小说展现了人性的丰富性以及人生的抉择、挣扎”的只有21.4%。

在政务信息不够公开透明的情况下,通过阅读官场小说来“揭秘”官场的“内幕”,几乎成了人们了解官员工作、生活的唯一选择。

所以,王跃文的《国画》被称为“一部让大学生少奋斗10年的成功宝典”。相当多的读者更是把《沧浪之水》誉为“当代公务员的教科书”,尽管这让作者阎真感到悲哀。

某家大型网站的读书频道精心编排,将部分官场小说包装成“官场中人必读的十二部小说”,并细分为“入仕必读书目”、“晋升必读书目”、“守位必读书目”、“洁身必读书目”等。

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人中,公务员所占比例接近1/3。在行政级别方面,普通公务员占51.3%,科级占29%,这是两个最大的阅读群体。副处级占7.5%,正处级占4.7%,两者合计为12.2%。总和来看,在公务员群体中,阅读官场小说的人,处级以下占9成。

这样的数据并不难理解。处级以上干部已工作多年,他们对官场规则相对熟悉,已经不太需要从官场小说中寻求借鉴。而对于处级以下的科级公务员与普通公务员而言,官场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官场规则的便利途径。

真假官场?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与销售和阅读的热闹景象相反,文学评论界对这一类型的作品并未给予太多的关注。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所谓“官场小说”并非是文学题材的一种命名,而主要是文学销售方面的一个分类。

他表示,作为“官场小说”前身的“反腐小说”曾经出现过不少相当精彩的作品,“写出了正面力量的英气与这个时代的正气,读来既引人深思,又催人奋起”。而现在的很多官场小说只满足于编造故事、制造热闹,没有写出现象背后的道理,至于反思意识、批判精神更是微乎其微。

正如白烨所言,近年来能引起读者持续兴趣的官场小说并不多见。而且,销售火爆引发的跟风之作泛滥,更影响了官场小说的口碑。迅速走红,也迅速沉寂,这几乎是当代官场小说的宿命。

在很大程度上而言,人们所追捧和关注的,是官场小说的工具性价值,而并非小说文本本身的审美价值。

事实上,许多人心目中的“官场教科书”,实际上只是作者笔下的“假官场”。尽管以“非虚构”、“写实性”作为卖点,但一些在职政府官员在尝试揭露官场“潜规则”的同时,却也刻意保持低调,生怕自己的官场小说招来“麻烦”。而这种刻意低调的心态,也在不自觉地影响着写作内容的真实性。

“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王跃文曾说,好的官场小说,其实就是在给官场和官员“祛魅”。而官员作者略显“人格分裂”的写作状态,却同时也在不自觉地为权力领域“添魅”。

长此以往,作家笔下的“假官场”,在大众眼里便成了真官场。

白烨认为,“官场小说”作为一种写作倾向,目前还多是一种与社会热点相对应的“文化现象”,它虽然拥有相当多的读者受众,但只有充足的“文化气场”,缺乏应有的“文学气韵”。

他表示,作为直面现实的文学写作,要达到现实主义艺术的已有深度与高度,当下所谓的“官场小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做到既现实又艺术、既好看又耐看,这是摆在作者、出版者与读者面前的一个共同课题。



   上一页   1   2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