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扎西拉姆家的上学梦
2011-05-16 11:33 作者:文图/本刊记者 张 洪

藏语,孩子们的必修课

拥有2000多名藏族学生的吉崩岗小学虽然地处“离天最近的地方”,但是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日坛小学却有着班级之间的交流。也因此,这里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一点也不陌生,他们会说“Hello”、“Byebye”,有时甚至大叫一声“哇塞”。

两个女儿免费上学使扎西拉姆的负担轻松了很多。接送孩子、招待亲友是她的“要务”,除此之外,每天傍晚,扎西拉姆都要去大昭寺绕上一大圈,转经之外,顺便买一些日用品。

在她的只有两间小卧室的家里,两个孩子像小动物一样爬上翻下,而扎西拉姆的膝头上竟然栖息着家里最安静的动物——养了5年的流浪猫。

幸运的是,吃糌粑和小麦长大的扎西拉姆还有过三年的学龄,虽然那是一个小到只有几十人的牧区小学,课桌和板凳破旧得像出土文物。那三年,她学会了汉语拼音以及藏文的30个字母和一些基础用法。这位在牧区长大的女子从小放牦牛、种青稞,对文字的记忆已经日渐模糊。“谢天谢地”,扎西拉姆合掌说,她比自己的父辈还是幸运了很多。

拉西拉姆的父母长期在牧区生活,没有机会走进校门。扎西拉姆说:“我们算是半个文盲,但是,孩子们不一样了,卓玛可以给次拉姆讲课。”

其实,最幸运的是小女儿次拉姆,从上学第一天起,没落下过一堂课。扎了一头小辫子的她喜欢藏文和美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藏族孩子都能接受系统的藏语教育。藏文课每天都有,是次拉姆最期待的课程。

在西藏的中小学教育期间,藏语教学均在1775课时以上,全区从事藏语教学的教师超过1.55万人。藏族学生可选择以藏文学习为主的藏文班或以汉文为主的汉文班。在西藏农村,小学课程百分百使用藏语教学。而在城市,双语学习使得孩子们毕业后有多种选择。卓玛的理想是当演员和警察,次拉姆则想做老师。而在扎西拉姆心中,老师和医生是她最喜欢孩子们日后从事的职业。

吉崩岗小学2000多名学生全部是藏族,150个老师中有8名汉族人。和拉萨其他学校一样,这所学校施行双语教学,学费和书费全部减免。像这样的学校,拉萨有30多所。

双语环境下的知识精灵

其实,孩子们的求学历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刚刚把卓玛接回拉萨的时候,这位内向的女孩有过好长一段时间的“高原反应”——很多课程学得吃力。

卓玛是学校里放学最晚的学生之一,班主任洛桑央金每天给她补课。刚入学时,她在班里名列20多名,现在则是三四名。期末考试之后,因为成绩优异,腼腆的卓玛捧回了一个花花绿绿的大书包。

“她还是很可以的!”在内地生活过7年的洛桑央金笑吟吟地说。

毕业于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36岁的洛桑央金有幸成为在内地进修的藏族老师之一。而在这所学校中,有10多名藏族老师曾经在河北、河南、江苏等地进修。

像卓玛和次拉姆一样,所有的藏区孩子从小就能入学读书,小学入学率已经达到98.2%。而60年前的西藏,一个孩子如果想接受教育,只能是两种人:要么出身贵族家庭,要么出家当喇嘛。那时,西藏的教育主要以寺院为主,另有少量的官办教育和私塾教育,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校,95%以上的百姓与教育无缘。

更幸运的是农牧区的孩子,“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用品)几乎可以让他们甩着双手步入校门。因为免费入学,很多原本放牛的“小卓玛”坐在了课桌前,高声朗读“从长城到运河”。今年起,“三包”政策覆盖面更是从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到农牧区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每年每生均补助2000元。

在吉崩岗小学,次拉姆用偏平的钢笔尖书写藏文字母,卓玛则把汉字码成一堆整齐的小蚂蚁:“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她写道。旁边是老师的批语“真棒!”

教室里,一些特殊的东西显示出藏区特色,如体温表、消毒液、藏香、藏文读物等。每天早上,学校维持着藏族习俗,要用藏药香薰一下教室,消毒去浊。书架上立着很多名著,如《说唐全传》、《泰戈尔的诗》、《仲夏夜之梦》、《最美的唐诗宋词》等。这些书边角陈旧,显然曾被无数双小手翻过,。

人性的是,学校的课桌全部包上了一层棉布,以免铁制课桌冰着孩子。在这层棉布上,卓玛摊开了下午要用的数学课本。

如果不免费,上学的压力会使扎西拉姆一家捉襟见肘。对着“黄冈小状元”这样内地孩子才有的作业本,扎西拉姆承认:“她们的课我补不了,她们学得太深了。”

虽然有很多现代化物质日渐进入藏族人的家庭,但是扎西拉姆还是每天早上让孩子吃糌粑,据说那很有营养。过年的时候,她会把风干的牦牛肉、奶渣和各种藏式点心摆在桌子上待客。正月十五,带着孩子去哲蚌寺拜佛是全家的乐事,把一叠一角的纸币塞给次拉姆,让她放在每一尊佛像前,祈请来年大吉、扎西德勒。

距离孩子们长大成人还有一段时光,但是“前途一定不会错”。扎西拉姆说,4月,她要交上一定费用,专程去青海挖虫草,孩子们暂时由姑姑照看。望着大昭寺的金顶,扎西拉姆的步子和以往一样轻快,她说她喜欢内地,希望有一天去畅游。



   上一页   1   2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